7月15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湖南國土部分)地下水監測站點第一口監測井在婁底正式開鉆。隨后,226個國家級的地下水監測站點將在湖南14市州鋪開。2017年底左右,這些自動監測點除了能實現對地下水位觸及波動界限的預警,為預防地面塌陷提供依據之外,還可監測地下水水溫、污染狀況等。
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主體是在全國范圍內建設20401個地下水監測站點,其中國土資源部門10103個,水利部門10298個。根據規劃,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湖南國土部分)計劃在14市州建226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點,其中新建165個、改建61個。226個監測點主要分為六大水文地質單元區域:洞庭湖平原松散巖類孔隙水區(40個),湘東紅層盆地孔隙裂隙水、巖溶水區(60個),湘西北山地巖溶水區(16個),湘西山地基巖裂隙水區(7個),湘中丘陵巖溶水區(15個)和湘南山地巖溶水監測區(27個)。
“湖南將在一年左右完成226個站點的建設。”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處長劉五一介紹,地下水監測網將不斷完善并逐步實現水溫、水位、水質的自動化監測和地下水環境“監測、預警、應急”三位一體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張作辰介紹,監測點實時監控的時間間隔和周期可以自行設置的,“可以設定一天采三次、五次或者三天采一次,數據通過無線發射裝置傳到省里及國家的地下水監測信息中心用于決策依據”。監測站點還將承擔地下水常規的39項指標的檢測,經過取樣和儀器分析,可得知該處地下水的水質和受污染程度,“這個監測系統網絡,就像醫院的儀器一樣,每天為地下水做體檢,告訴居民他的水是不是健康的”。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