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輿論熱度來看,無人機的勢頭掉下來了,準確的說,是消費級無人機的熱度不再。一方面因為市場格局基本已定,另一方面技術久不見革新,玩家食之也無味。但對于消費能力不強的農戶來說,價格經濟,簡單易操作,作業效率高的植保無人機才是真正的“掌中之寶”。
補齊現代化農業最后一塊短板
農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數據顯示,我國共有20.25億畝耕地面積,約占全球總耕地面積的7%。但當前農業現代裝備應用不足,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嚴重缺失,為此,國家出臺政策大力推動以規模化生產為標志的農業轉型升級,以“機器代人”勞作的植保無人機也開始批量涌現于大眾視野之中。
隨著我國土地流轉、土地集約化管理趨勢加快,以無人機為代表的現代化機械發展非常迅速。植保無人機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機械的的使用限制。比如南方地區的水田,丘陵,山地還有高桿作物等大型器械進不去的地方所以說植保無人機補齊了植保機械化的短板,應用十分廣泛。
身處千億級市場
早在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了“加強農用航空建設”的重大國家戰略決策,之后又有各種扶持政策陸續落地。據統計,全球范圍內航空植保作業率已達到17%。美國的化學農藥65%都采用飛機作業完成噴灑,其中水稻100%用飛機施藥。在農田地形復雜的亞洲市場,日本是植保無人機使用的成熟案例,航空作業的比例達到了50%以上。
而中國20億畝的耕地中,航空植保的比例只有1.65%。隨著土地流轉率的提升和植保無人機的普及,這個比例將逐步提升,植保市場終將達到千億級規模。隨著小型傳感器技術的成熟,在農業領域,民用無人機大規模使用的條件已經成熟,植保無人機的巨大市場吸引來了很多社會上的資本。
無人機界升起的冉冉新星
從工業無人機細分領域來看,除開占據近70%市場的政府服務外,工業級無人機市場的潛力深埋在農業植保、林業防護、警用巡邏、以及航空測繪上。從最基本的需求特點來看,工業級無人機的應用,出于對人員操作培訓和綜合成本有較高要求,往后的發展需要成熟的產業鏈提供盡可能低廉的零部件和支持服務。掛牌新三板無人機公司中,2016上半年營收總額增長了31.8%,同期凈利潤也有著與之相配的25.0%的增速。其中細分行業中農業植保更是表現出領跑姿態,營收增幅70.5%,凈利潤增幅62.8%。
翻查從事農業植保的無人機公司的業績,發現有著更為杰出的表現。同期營收增幅去到70.5%,凈利潤增幅有著62.8%的表現。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居住在農村人口有67415萬人,占比50.32%,中國是為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業植保市場的潛力自然不容小覷,按照艾瑞所做出的市場規模預測來看,到了2025年,農業植保市場規模有200億元。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