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這項由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郭淑敏及其團隊研發出來的智能化遠程控制節水灌溉集成技術,已經在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的部分桃園進行示范應用,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我們的這個項目主要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與現代高新技術的集成與融合,是一種智慧農業的探索。與之前的灌溉技術相比,這套集成技術既可以遠程操作,還能實現節水增效。”據郭淑敏介紹,項目集成了基于互聯網的手機監控及遠程控制技術,3G、4G技術與現代光伏技術,自動化噴灌節水灌溉技術,智能環境傳感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從而構建起了寬帶和無線移動網絡的交互、有電無電的交互使用的多種灌溉模式。
從2015年開始,項目選擇在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叢海逸園的30畝桃園里進行試驗示范。記者在其中的1個大棚桃園里看到,總經理陳志強只是在手機APP上按下噴灌指令,放射狀水花立刻就從排布在桃樹之間的水管里噴射出來。“這套設備可讓我嘗到甜頭了!既方便又節水,而且還省工!”陳志強告訴記者,原來種桃樹一年至少要澆3茬水,用水量在150~180立方米左右,而現在,一年只需60立方米水,省水達60%。另外,原本澆地需要的人工管理費用,現在也完全省下來了。
那么,這套集成技術的噴灌效果怎么樣?陳志強帶記者來到了另一個沒有應用新技術的試驗對比大棚,只見粗大的水管橫放在桃樹之間。“這個大棚,我們用的還是傳統的漫灌方式。你看,由于澆水不均,桃樹高矮不一,不如那邊長勢來得整齊。這邊的地也是坑坑洼洼的,有些還板結了。”陳志強說,“這一對比,專家新技術的效果就太明顯了!明年,我還要再擴大技術的應用范圍。”據了解,依靠這套遠程技術,可以減少土壤耕層養分流失,減少病蟲害發育,從而改善田間小氣候,保證桃樹的健康生長。
在大田桃園的示范地,記者還看到了赫然聳立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光伏板)。“這些是用來發電用的,可以作為灌溉的動能。你看,利用光伏技術,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真正實現了灌溉的綠色、節水和高效。對于我們的很多傳統桃園來說,應用方便,節本增效。”郭淑敏向記者補充道,這套設備技術造價并不貴,也極其容易應用推廣,普通農民只需要幾千元錢的投入,就能進行應用。同時,除了應用在桃園,技術還能應用在其他任何作物上,尤其在蔬菜的節水增產效果也極為明顯。
“北京是一個缺水的地方,發展節水農業對我們北京地區意義重大。這項全新灌溉技術的示范和應用,只要在有網絡的地方,農民就能通過手機APP實現遠程控制澆水作業,再也不用到田間地頭挽起褲腿揮锨開溝忙輸水,而且還節水省工,這既符合節水的需要,也符合主導產業發展的方向。我們希望這一技術能在北京地區大面積地推廣和應用,小項目,大意義”北京市農委社會發展處調研員王永泉對項目實施效果(技術)給予了充分肯定。
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則認為,這項集成技術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上成效明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澆水“最后1公里”的問題,并實現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這樣的成果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農業朝著智能化、精細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希望繼續優化改進技術,豐富‘互聯網+’農業內容,加強推廣和應用。”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