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涵蓋了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的城市水業在環境服務業是最受關注的領域,同時也是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方面。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企業改革失敗了,有的企業需要維權,這就成為了我們商會主要的工作方向之一。”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需品,城市供水系統、污水處理系統一直都屬于市政項目,在他的市場化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障礙,怎樣有效地跨越這些障礙?政府在其中應該發揮怎樣的職能?怎樣使市場公平原則得到更好的發揮?這些都是國內水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尷尬的戰略聯姻
“城市水業不同于一般的競爭性行業,它受到管網的限制,具有天然經營、自然壟斷的特征,所以成為了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問題最多、系統最為復雜的領域。”劉曉明說道。她接著又給記者舉了手頭的一個例子,希望國內的城市水業企業能從這個案例汲取經驗。“我們已經對吉林省四平市自來水公司與中法水務合作運營項目進行了調研,同時完成了該項目初步分析報告。”
據環境服務業商會的一份調研報告描述,四平市自來水公司始建于1948年,隸屬于四平市公用事業管理局,是四平市區的城市統一供水企業。2000年6月,四平自來水公司與由法國蘇伊士環境集團和香港新創建集團有限公司合資組成的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簽約設立合作公司,聯合對四平市區實施供水。
政府通過承諾函,對合同水量、水價、水費以及3年內關閉相關地下井群等事宜做出了承諾。但是,由于承諾未能兌現,自2002年初四平自來水公司即開始拖欠合作公司的水費,2004年中外雙方二次簽約修改了合作條款,四平市政府再次出具了督促四平自來水償還欠款、確保合作公司補水收入等內容的政府《承諾函》。但新的承諾又成為空話,合作公司的經營始終未得到改觀。2006年四平自來水公司在未事先通知合作公司的情況下向四平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而四平中院僅用短短兩天就裁定其破產。
“對于四平市合作供水項目我們以極大的誠意和耐心堅持了7年多時間,而當地某些職能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做法令我們一次次地陷入失望之中。”中法水務一位高層人員慨嘆。
失敗后的經驗教訓
商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商會之所以把四平自來水公司合作運營項目的“維權”工作作為商會成立之后第一件重點開展的業務,是因為該項目在城市水業市場化進程中屬于非常典型的負面案例,針對其進行的維權實踐將對中國市政公用行業改革與發展產生影響。調研報告分析提出了這一事件主要存在的兩點問題:
政府的社會信譽危機。中國現已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契約”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經濟形式之一。政府作為契約一方,訂立約定前必須考慮周全,不能輕易承諾,而約定一旦成立,則理當守約,不可能凌駕于契約之上,否則就會受到市場的冷落。
市政公用事業企業的蓄意破產。城市供水作為市政公用事業的核心內容,傳統的自來水公司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有限責任公司,而是政府責任的具體承擔主體,其虧損主要是政策性虧損,其如果選擇破產也屬于技術性破產,當地政府應承擔其連帶責任,而不能把責任單方面推向社會或者推給某幾家債權企業,這不符合行業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方向。如果由此引發業內企業為了脫逃債務等原因而實施惡意破產,其后果相當嚴重。
環境服務業商會的這項報告還指出,四平自來水合作運營項目以及幾年前出現的“長春匯津污水處理事件”、“沈陽供水改革反復”,均暴露出近年來國內尤其是東北地區推進城市水業改革的一些問題,而且其危害性已經顯現。許多投資市政公用事業的公司尤其是外資公司對東北地區的相關政府部門及業內企業均持退避或觀望態度,這對該行業在當地良性發展非常不利,也對整個東北地區的招商引資情況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
2007年8月20日,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正式出臺《東北地區振興規劃》,而“誠信東北”是其主要理念。四平自來水合作運營項目情況已由環境商會提交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和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希望能夠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從而采取補救措施,促進城市水業在東北地區健康規范發展。
城市水業改革的出路
由此不難看出,政府在城市供水企業改制中擔負兩種義務和責任:一方面是實現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帶動供水企業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激活沉淀的國有資本和資源。另一方面是政府要改變管理方式,用“政府之手”防止“市場失靈”的問題發生。“由于如何管好今后供水生產、經營的辦法不多,對制度資源、管制方法準備不足,使產權轉讓或合資、合作后的矛盾不斷出現,甚至導致類似‘中法四平事件’的發生。”劉曉明對記者說。
城市水業是市政公用事業的核心內容,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載體,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以及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城市水業不同于一般競爭性行業,其準公共產品特性、生活必需品特性以及壟斷經營特點都使政府無法完全卸掉自身責任。
調研報告最后分析指出:城市水業改革只是政府出讓部分公共資源,是公共利益責任主體的改變或分擔,而不是全部責任的轉移,無論何種形式的改革只有不改變城市水業的市政設施性質,就不能免除城市政府的最終責任。但是個別地方政府由于對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缺乏系統認識和規劃,或者因害怕出現不確定性因素而萎縮不前,或者急于甩脫“包袱”而草率決策。
光明的未來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城市水業改革的逐步深入,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環保總局等政府職能部門陸續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指導著國家城市水業改革的方向,加快城市水業市場化的進程。
據了解,未來15年我國環境服務業的服務人口將增加到10億,自來水、污水、垃圾處理服務的覆蓋率將進一步提高,環境服務業主業收入將超過每年3000億元,環境服務業將成為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