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一場罕見的持續強降雨襲擊安徽省,多個城市“看海”時,合肥主城尤其是老城區相對淡定,除局部路段出現少量積水,老城區、市區主要道路、下穿橋基本沒有積水內澇。近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在大建設暨市級政府投資公益性、重大項目調度會上表示,要系統研究水環境治理問題,加快完善各項水利設施,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防洪排澇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
合肥歷史上是一個遭受洪水災害較頻繁的城市,也是全國31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不少市民還記得2010年的暴雨之痛,城區降雨達100毫米,老城區市府廣場、淮河路、六安路、阜南路多處積水,積水深度平均達20多厘米;當涂路、張洼路等多處下穿橋淹沒水底、城南望湖城小區淹沒面積達35公頃,成為一片汪洋……一場暴雨澆出合肥城市防洪諸多軟肋。
2010年汛后,合肥市按照50年一遇(24小時內降雨231毫米)、小時最大雨強85毫米的標準出重手,構建城市排水防澇系統,啟動合肥市排水防澇設施項目庫建設,從內澇點整治、內河疏浚、下穿橋提標、老舊箱涵改造、排澇泵站擴建、雨污分流等六方面展開治理,大幅提高設防標準。目前,合肥城市防洪排澇設施比肩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居全國領先水平。 十二五期間,合肥市防洪排澇工程累計投入56億元。建成各類排澇泵站72座,排水管網5501公里,按百年一遇標準完成了78公里市區河道治理,修筑防洪堤(墻)146公里。
建設海綿城市新建雨水調蓄池
根據多年防洪經驗,合肥市每年都把易澇點標注出來,汛期一過馬上分析原因,列入大建設計劃。成立市政府層面的城市防洪指揮部,應急聯動機制也是告別內澇的原因之一。
建設“海綿城市”也是合肥揮別內澇的原因之一。合肥市利用城市公園綠地地下空間,相繼建成杏花、逍遙津等雨水調蓄池。今年,這些雨水調蓄池初見功效,增強了城市抗澇能力。十三五期間,合肥市還計劃新建調蓄設施48座,可容納361個標準游泳池的雨水,規劃建設城市綜合管廊約150公里。 此外,合肥近年也在大面積建設森林綠地,最大限度恢復城市土地自然生態肌理,減輕城市排水管網的壓力;大規模建設人工湖,在河流下游和城郊接合部建設濕地。目前,合肥城區有天鵝湖、方興湖、翡翠湖、柏堰湖、少荃湖等多個人工湖泊,并建設了巢湖沿岸生態濕地、濱湖森林濕地公園、蜀山柏堰湖濕地、董鋪水庫生態濕地、大房郢水庫濕地等大量人工濕地。 來源:安徽商報
防洪排澇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
合肥歷史上是一個遭受洪水災害較頻繁的城市,也是全國31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不少市民還記得2010年的暴雨之痛,城區降雨達100毫米,老城區市府廣場、淮河路、六安路、阜南路多處積水,積水深度平均達20多厘米;當涂路、張洼路等多處下穿橋淹沒水底、城南望湖城小區淹沒面積達35公頃,成為一片汪洋……一場暴雨澆出合肥城市防洪諸多軟肋。
2010年汛后,合肥市按照50年一遇(24小時內降雨231毫米)、小時最大雨強85毫米的標準出重手,構建城市排水防澇系統,啟動合肥市排水防澇設施項目庫建設,從內澇點整治、內河疏浚、下穿橋提標、老舊箱涵改造、排澇泵站擴建、雨污分流等六方面展開治理,大幅提高設防標準。目前,合肥城市防洪排澇設施比肩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居全國領先水平。 十二五期間,合肥市防洪排澇工程累計投入56億元。建成各類排澇泵站72座,排水管網5501公里,按百年一遇標準完成了78公里市區河道治理,修筑防洪堤(墻)146公里。
建設海綿城市新建雨水調蓄池
根據多年防洪經驗,合肥市每年都把易澇點標注出來,汛期一過馬上分析原因,列入大建設計劃。成立市政府層面的城市防洪指揮部,應急聯動機制也是告別內澇的原因之一。
建設“海綿城市”也是合肥揮別內澇的原因之一。合肥市利用城市公園綠地地下空間,相繼建成杏花、逍遙津等雨水調蓄池。今年,這些雨水調蓄池初見功效,增強了城市抗澇能力。十三五期間,合肥市還計劃新建調蓄設施48座,可容納361個標準游泳池的雨水,規劃建設城市綜合管廊約150公里。 此外,合肥近年也在大面積建設森林綠地,最大限度恢復城市土地自然生態肌理,減輕城市排水管網的壓力;大規模建設人工湖,在河流下游和城郊接合部建設濕地。目前,合肥城區有天鵝湖、方興湖、翡翠湖、柏堰湖、少荃湖等多個人工湖泊,并建設了巢湖沿岸生態濕地、濱湖森林濕地公園、蜀山柏堰湖濕地、董鋪水庫生態濕地、大房郢水庫濕地等大量人工濕地。 來源:安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