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韓婷澎 攝
“互聯網+農業”是農業經營理念的一大創新,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的動力引擎。為更好地應用農業信息化手段,加快農業示范區建設,搭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平臺,推動標準農業向精準農業轉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五常市投入4500萬元,建成2400平方米的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農林水畜機大農業。根據五常農業實際需要,以大數據采集控制和專家云兩大平臺為支撐,開發建設了四大服務體系。
水稻溯源服務體系主要功能是服務水稻生產,通過確地塊、確種子、確投入品、質量檢測、發放防偽碼,實現對五常大米的全程質量追溯。結合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土地確權成果,將五常210萬畝水田信息全部錄入系統,定位到農戶、地塊和邊界,對全市種子繁育企業進行確品種、確地塊、確農戶、確產量,最終確定稻花香二號種子的總產量、種植面積和水稻總產。在生產銷售環節,對種子、包裝物和大米產品應用億陽博碼技術,一物一碼,實行投入品上傳,同時加大對大米產品的檢測力度,實現稻花香二號從種子到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全程保質、保真、可追溯,提高五常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主要有八大服務功能:一是信息發布功能、二是農民生產自助功能、三是互動功能、四是農民視頻培訓功能、五是智能控制功能、六是農機服務功能、七是用工服務功能、八是自動化辦公功能。同時,還能為林業、畜牧、水產等產業提供全程服務。
目前,五常市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在各類電子商務平臺上進行大米銷售的電商有1000多戶,年銷售量達到7萬噸左右,占五常大米總銷量的10%。作為新興模式,目前五常市電子商務存在經營業戶良莠不齊、監管難的問題。針對這一現狀,五常市以物聯網水稻溯源服務體系為基礎,建立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確定準入制度和門檻,只有進入水稻溯源服務體系的企業和產品才能進入電子商務服務體系,進行信息發布和銷售。對進入系統的企業和經銷商實施制假售假零容忍,保證該電子商務系統所銷售的稻花香二號全部為保真的優質產品。通過政府搭建誠信平臺,將所有銷售真正五常大米的電商全部吸納到電子商務體系中,政府負責提供信息和監管,不干涉產品交易,同時積極引入保險機制,保障消費者利益,以此達到凈化市場的目的。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