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態:浩瀚沙海平添生命亮色
位于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武威市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包圍,沙漠及荒漠化面積占全境的89.8%,是全國最干旱的地區之一。作為民勤縣唯一的地表水源,石羊河上游來水量極少,即便如此,每年還要從這里引近3000萬立方米水傾注入位于荒漠地帶的青土湖。
為什么在“每一滴水都關乎生命”的地區,還要將原本就稀缺的水資源送往處于荒漠的青土湖?
“如果青土湖失守,民勤綠洲不保,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將再度攜手,截斷甚至吞沒河西走廊,阻斷通往新疆的陸路交通。”武威市水務局副局長胡衛東解釋說。
事實上,作為石羊河的尾閭湖,青土湖歷史上也曾碧波萬頃,卻因石羊河水資源過度開采,自上個世紀50年代末開始,干涸了半個多世紀。
“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2010年開始,武威市開始向青土湖下泄生態水量,干涸了51年的青土湖終于“起死回生”。2015年,青土湖水面達22.36平方公里。
“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保護生態的使命感,讓武威人養成了高度的生態自覺。”武威市水務局局長趙青山告訴記者,“老百姓省下口中的水來維持青土湖的水位。”為保生態,關緊無序用水的“閥門”,武威市與民勤縣出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條例,嚴格執行“先申請、再分配,先購票(卡)、再配水”的用水流程,河水灌區憑票供水,井水灌區刷卡取水。
如今,站在青土湖畔,一灣清水在沙漠中閃著波光,蘆葦搖曳,不時有鳥兒停下覓食,浩瀚的沙海平添一抹生命的亮色。
助脫貧:用水少了收益卻多了
記者來到武威市天??h松山鎮紅山根村,村民哈連章正在他的日光溫室里整理長勢喜人的西葫蘆,枝蔓上掛滿了大小不一的果實,地上鋪設著滴灌設施。
3年前,哈連章一家從大山里搬出來。“過去在山里只能種莊稼,一年辛苦下來收入才一萬元左右。現在有了日光溫室,有了水,能種蔬菜水果,一年下來收入能有四五萬元。而且,滴灌能比大水漫灌節省四分之三的水。”說起現在和以前的生活差別,哈連章的話明顯多了起來。
哈連章一家能搬離大山,得益于武威市南陽山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在石羊河上游,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交會帶,天??h有近3萬名農牧民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水源涵養區和高山深區。為改善水源涵養區的生態環境和農牧民的生產生活問題,武威市2013年開始建設下山入川工程,將近3萬名農牧民搬遷到地勢相對平坦的南陽山片。
“下山入川工程本身也是節水工程。”天??h水務局局長段恒榮介紹說,過去因為缺水,南陽山片95%的土地無法得到灌溉,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了這里的發展。為此,天??h對金強河老灌區進行節水改造,每年可節約3080萬立方水,再通過供水工程將其調入南陽山片,同時引導和鼓勵移民發展節水高效的設施農牧業。
據了解,噴灌、滴灌、管灌的廣泛應用使得武威市農業用水量由2009年的15億立方米減少到2015年的11億立方米。
用水少了,種植結構變了,農民的收益更多了。
胡衛東介紹說,近年來,武威市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壓減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的種植面積,強力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重點培育以日光溫室為主的瓜菜業,以暖棚養殖為主的現代畜牧業,以釀酒葡萄、紅棗、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業,以棉花、葵花為主的節水高效大田種植業。截至2015年年底,武威市設施農牧業累計達85萬畝,特色經濟林果業累計達155.58萬畝,全市設施農牧業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占比達50%以上。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