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迅速躍升為各行各業年度行業熱詞。2016年,“互聯網+”熱度依舊不減,尤其在農業領域,如何有力、有序、有效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成為無數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近日,為加強農業信息技術融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農業部、發改委等把部門近日聯合印發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該方案指出,“互聯網+”現代農業是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與此同時,《方案》按照《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 “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部署要求,對“互聯網+”現代農業提出了三年的具體實施細則。提出,到2018年,互聯網與“三農”的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取得明顯進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基本實現,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撐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專家認為,互聯網對于現代農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助推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多數地區的農民也隨之華麗轉身,成長為新型農民。電商、“互聯網+”等新產業、戰略,給農民、農業帶來了新的、難得的發展機遇。可以預見,“互聯網+”注定將給傳統農業帶來深刻改變。把農業的方方面面和“互聯網+”的新技術、新理念結合起來,也必將促進農業快速發展,給農業轉型帶來新契機。我國農業部、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方案》,不僅說明參與部門的廣度將覆蓋所有涉及互聯網和農業發展的重要部門,還傳遞出在未來三年內“互聯網+”現代農業也會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這意味著,以往傳統農業發展的弊端將逐步得到改善,農民也將切身感受到互聯網給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的改變。
按照《方案》要求,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要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任務,堅持需求導向、創新驅動、強化應用、引領發展的推進策略,著力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和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推進農業在線化和數據化,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為此,《方案》提出了11項主要任務,在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幾大方面進行了工作部署。
專家強調,信息化改造將是未來發展現代農業、改變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手段。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意義不僅僅解放了農民的雙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它帶來了新的生產和商業模式,為經濟的增長帶來了新動力。
貴州西部農產品交易中心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來源:西部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