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地頭,啟動灌溉施肥自動控制系統,農田里就開始澆水施肥。4月1日,看著自家麥田里剛投入使用的“水肥一體化”中噴灌系統,任縣前臺南村村民霍考林心里樂開了花。
霍考林今年64歲,承包了千余畝土地,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去年,他的種植基地被列為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示范區。今年,他沒花一分錢,種植基地就安裝上了“水肥一體化”中噴灌裝置。記者發現,與以往的微噴灌不同的是,地表上沒有了自下而上的噴水管道,取而代之的是由近3米高的三角支架支撐的噴桿。
談到以往澆地施肥,霍考林說那是真的發愁。每到灌溉時節,千余畝土地每天需要雇十五六個人,一水下來少說也得一個月。而如今,用四五個人就能忙活過來,十天左右就能澆一遍水。
任縣地處黑龍港流域,地下水超采嚴重。而農業灌溉用水量最大,且主要依靠地下水。
“傳統灌溉方式,不僅單位用水量大,更糟糕的是,輸水過程中易滲漏、蒸發。這樣以來,導致水肥利用率低,還容易污染水源和土壤。”任縣農業局副局長郭現忠說,采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可使水肥直達植物根部,不僅提高水肥利用率,每畝年節水量就能達到60立方米。
今年,在任縣,像霍考林這樣使用“水肥一體化”中噴灌技術的農戶有38戶,受益土地總面積1萬畝,年可節水60萬立方米。 來源:長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