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走進位于金東區塘雅鎮的浙江廣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誠生物”),你會真正領會到什么叫做“化腐朽為神奇” :田間地頭的果樹枝、灌木枝等“廢品”與甘蔗渣磨成粉后,配入菌種,經過5個月的培育,就長成了鮮嫩的海鮮菇。菌棒粉碎后回田,又成了上等的有機肥,能改善土壤品質。“整個生產過程對環境幾乎不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有利于環境保護。”該公司負責人姚義新說。
姚義新之所以能底氣十足是有“資本”的。他“曬”出了一組數據:公司日產海鮮菇9噸左右,淡季時產值10萬余元,春節旺季時產值甚至近30萬元,來自廣州、上海、杭州等地的訂單不斷。目前,該公司正與江蘇康泰農業公司合作,投資2億元建設日產50噸的金針菇產業園項目。
廣誠生物是金東區發展綠色農業的一個縮影。早在幾年前,金東區就已清醒地認識到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較重這一短板,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服務中心平臺,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沼液就地消納、沼液異地配送等農牧融合綠色生態循環模式。截至目前,全區共投入700萬元,建成8000立方米田間儲藏肥池、3.17萬米輸液管網、29座泵房等農牧對接基礎設施。
傅村鎮大路沈村農戶何祖衛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發展綠色農業帶來的利好。他共種植桂花、香樟、紫薇等大苗500余畝。“自從把沼液用作肥料后,我家大苗長勢很好,賣相也不錯。現在平均每個月用量在200余噸左右。”他說,沼液營養好,而且配送方便,打個電話,槽罐車就會上門服務。
在金東區農林局局長葉龍看來,發展綠色農業得從源頭抓起,做好“改、培、保、控”四篇文章,“改”就是改良土壤,“培”就是培肥地力,“保”就是保水保肥,“控”就是控制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及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目前,在江東鎮金剛屯畈蔬菜基地,全套農產品安全檢測設施已搬上了田間地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正用“火眼金睛”時時盯著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
“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需要我們進一步重視發展綠色農業,只要我們的農業生產更加符合市場、更加適應消費,更加提高效益和競爭力,就能讓生產、消費兩端及農民、市民兩方面雙雙得到實惠。”葉龍說。如今,金東區向綠色農業轉型中已發生了蝶變:以江東、多湖為核心,東孝、澧浦、塘雅、曹宅為集聚輻射區的城郊蔬菜產業基地已然形成;借著畜禽污染整治,源東正全域推進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產業調整,昔日雜亂無章的畜禽養殖地塊上已立起了一座座鋼架大棚,“百合園”內特高寧、索爾邦等30萬株百合悄然綻放;“牡丹園”內也花開正艷,并新種了獼猴桃、櫻桃等新品種400余畝,更新了蟠桃、油黃桃、國慶桃等6個桃品種800余畝。此外,“茶花園”已完成了項目前期對接,不久后將進場建設。“源東鄉走了很多彎路,發展綠色農業才是根本。”源東鄉鄉長任魁感慨,從“一花獨放”到“百花齊放”,從桃品單一到身價倍增,從“桃花一現”到滿目皆景,從賞花摘桃到民宿爆滿,源東農業正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春天”。
葉龍說,下一步,金東區將繼續厚植優勢、補齊短板,依托全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及全市智慧治水信息化建設平臺,構建一個覆蓋農業“兩區”、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養殖場治污設施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六位一體”的現代智慧農業信息化平臺,實現對農業、林業、畜牧業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時有效的動態監管。
(記者 黃賁 報道組 周建福)
強化產業集聚發展 打造“兩區”升級版
以往說起傳統農業,人們總喜歡用“臉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耕種的艱辛;現如今卻有一波又一波的人,帶著技術、文化、理念前往農村“掘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這幾年在金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沃土上,這樣的身影越來越多。
近來,位于多湖街道萬景創意農業觀光園的主人顏曉剛心里偷著樂,因為私家廚房內的24口土灶成了眾人爭搶的“香餑餑”,每逢節假日,就被早早地預訂一空。用著大鐵叉、鐵皮勺、火鏟等工具,燒一桌原汁原味的農家飯,體驗自己動手的樂趣,已成為不少市民休閑放松的新方式。顏曉剛說,觀光園集蔬果采摘、花卉欣賞、果蔬配送、農事體驗、婚禮婚慶、休閑旅游等于一體,市民在每一個項目體驗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快樂。去年500多畝連片土地完成流轉后,他還建起了連片大棚,番茄、西瓜、黃瓜等蔬果的銷路眼下都很穩定。“不僅賣產品,還要加強融合賣風景。”顏曉剛說,一改以往農業功能較為單一的限制,未來園內還要開發七星塘、梯田式花海、野林燒烤等項目,將其建設成為一個配套設施齊備、多位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園。
“十二五”期間,該區共完成19個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面積達1.93萬畝;完成1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6個主導產業示范區、8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和55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創建;全區現代農業產業區面積5.2萬畝,其中玻璃溫室、連棟大棚等設施農業面積3.9萬平方米,為農戶豐產豐收增添了巨大的推動力。
然而,站在新的起點上,金東區現代農業發展有著更大的“野心”,就是將一個個園區串珠成線,編織更多大規模的農業產業集聚區,通過建設“城郊蔬菜產業集聚區”和“源東農業經濟強鎮”,強力打造“兩區”建設升級版。為此,今年該區已畫好了發展圖景,一方面,重點抓好塘雅鎮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試點工作,并在試點先行的基礎上逐步鋪開,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以江東、多湖為核心,東孝、澧浦、塘雅、曹宅為輻射區,集聚各區塊資源要素,提升產業規模。此外,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優化源東產業布局,把源東打造成“季季有綠、季季有花、季季有果”的特色農業小鎮。 (記者 黃賁)
搭“互聯網+”便車 擁抱農業電商新時代
既想在家開伙,又懶得去菜場買食材,這樣的困擾現在已得到解決,只要動動手指,各種蔬菜水果、海鮮肉類甚至糧油調味品等,統統都能送貨上門。不久前,一個名為“我愛我家”的微商平臺推出后,訂單接連不斷,這種線上點單、線下送貨的新模式頗受消費者青睞。
面對生意的火爆,“我愛我家”創始人應金堂并不覺得意外。“‘互聯網+’發展是一個新趨勢,發展農業也可以搭乘這趟便車。”應金堂說,一年前,他經營著一家養雞場,但總要為銷路犯愁,上門推銷沒少吃“閉門羹”,后來抱著試試看的念頭在朋友圈推銷土雞蛋,沒想到反響很好,朋友帶朋友、口口相傳,訂單紛紛主動“找上門”。“光賣雞蛋太單一,何不打造一個‘不出門的菜市場’?”說干就干,應金堂和朋友快速創建了“我愛我家”微商平臺,除了線上銷售外,還在市區3個社區內設了實體店,方便有需要的顧客上門提貨。
通過發展電商成功尋求致富路的還有東葉村的不少農民。“只要到電商服務站掃一掃二維碼,足不出戶也能買到實惠的農產品。”源東鄉新梅村村民金旭偉是村里的第一批電商,他說,以前農民們需要自己為農產品尋找銷路,現在有了電商服務站,大伙不出門就能賺錢了。金旭偉口中的電商服務站是今年金東區推進“互聯網+農業”的重要舉措,目前已有8名電商進駐,其余的農戶也躍躍欲試,紛紛想來學習取經。
近年來,金東區將農業電商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通過制定政策、搭建平臺、完善配套、組織培訓等一系列舉措,有效促進其規范化、規?;l展。在市場主導和政府助推的共同作用下,全區共建立了農村電商服務點170個,已有電商40余家。通過借助互聯網平臺,探索實體門店與電子商務結合、線上與線下聯動的“O2O營銷模式”,有效破解了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困局,其中農林產品通過“O2O”線上線下銷售交易達9.5億元。接下來,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社會協同”三位一體的共建模式,金東區還將加強平臺建設、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等基礎配套工作,不斷完善農村電商發展生態鏈。
(記者 黃賁 報道組 程夢倩)
助推農戶轉型轉業 拓寬更多致富新空間
施現生是源東鄉丁陽嶺村“丁陽嶺采摘園山莊”的負責人,忙完前陣子桃花節的生意后,他現在也空不下來,因為來農家樂吃飯休閑的客人絡繹不絕。“飯菜便宜,口味地道,下次還會再來。”兩名正在結賬的客人說。
開農家樂還能賺錢?3年前施現生不曾想過,那時他還是源東鄉有名的養殖大戶。2013年,施現生響應政府號召,率先拆除了3000平方米養豬場,成了一名“失業豬倌”,正在彷徨時,他想到鄉政府正在大力發展旅游業,于是把握機會,建起了集民宿、農家樂、水果采摘園為一體的休閑山莊。
養殖場關停后靠什么謀生?農村富余勞動力如何消化?跟隨現代農業發展的腳步,金東農民走上了“大眾創業”之路:曹宅橫臘村、山下洪村,孝順白溪村等地的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來料加工幾乎村村全覆蓋、人人都會做……為了幫助更多農民創業轉業,金東區以明確導向、適應市場需求為原則,將“金東家政”和“電子商務”項目作為培訓重點,實施“菜單式”培訓,且與該區婦聯、網絡經濟局、團區委等部門協作配合,加強了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開設的農民創業培訓班已覆蓋所有鄉鎮。
培訓方式對路,跟蹤管理也得跟上。為拓寬就業渠道,金東區建立了人才信息數據庫,對培訓人才實施跟蹤管理。“我們注重職業介紹、信息發布、報名登記和跟蹤服務等工作,方便將培訓的優秀人才及時向用人單位輸送,實現用工需求、農民培訓與擇業就業的高效銜接。”金東區農辦相關負責人說,截至目前,金東開設農民創業培訓班106次,培訓農民4069人次,帶動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
(記者 黃賁 報道組 程夢倩)
生態與效益并進 描繪美麗牧場新藍圖
4月19日上午,曹宅鎮百合塘村的百合生態養殖場,工人們正在忙著鋪設草皮。“今年年初,我們開始建設美麗生態牧場,以環境改善和設施提升為抓手,預計總投資80萬元,截至目前,已投入40萬元。”牧場負責人蔣建良說,眼下他們正在對綠化進行提檔改造,已完成綠化面積2000余平方米。
走進廠區,高大挺拔的銀杏、造型獨特的羅漢松、修剪整齊的茶梅等生態化的元素撲面而來,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很難相信這一幕出現在養殖場。“這里之前的整體環境可稱為臟亂差。”蔣建良對此深有感觸,他說,現在大變樣了,不僅空氣干凈清新了許多,而且還實現了棄物資源的再利用,他們將干、濕糞便供給附近山地作為肥料,生態又環保。截至目前,該牧場已完成污水管網鋪設300余米,新建沼液池800立方米,擁有黑膜沼氣池1個、高壓水泵一座、沼液管近2000米。
今年以來,金東區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兩美”浙江建設和“五水共治”戰略部署,把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農民致富新引擎,并列入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積極推動畜牧業“五大工程”建設,擬訂了《金東區美麗牧場建設方案》等文件,努力打造全區畜牧業發展新亮點。以“規范、生態、美麗”為內涵要求,通過設施改善、制度規范,環境潔化、綠化、美化等方式,推進養殖環境改造升級,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生態養殖。
“今年計劃實施10個美麗生態牧場建設主體,構建畜牧業的新常態。”金東區畜牧局副局長郭建平表示,通過政府引導、主體對接、市場運作、政策補助等方式建設美麗生態牧場,能顛覆傳統印象中臭味漫天、污水四溢等臟亂的形象,以“場區布局合理、設施制度完善、生產全程清潔、產出安全高效、資源循環利用、整體綠化美化”的標準化模式,描繪美麗牧場新藍圖,實現生態與效益雙贏的格局。 來源: 金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