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利用中水綠化美化校園。昆明日報 記者李海曦/攝
4月11日,記者從昆明市水務局學習貫徹省委、省政府推動昆明市改革發展座談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解決昆明水資源問題,市水務局將全面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嚴控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強化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將搭建市、縣兩級水資源監控信息平臺。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工作向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轉變
昆明市水務局副局長龔詢木介紹,“十二五”期間,按照國家、省的統一部署,昆明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落實最嚴水資源管理制度領導小組,由水務部門牽頭,發改、工信、環保等16個市級部門配合,嚴格加強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入河湖排污總量“三項控制”。
在用水總量控制方面,建立了覆蓋市、縣、鄉三級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五項指標”體系,推進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開展取水許可到期延續評估等工作;在用水效率控制方面,全市1400余戶取水許可戶和6000余戶城市公共供水非居民用水戶納入計劃用水管理,執行累進加價制度,居民用水推行階梯式計量水價;在入河湖排污總量控制方面,建立了云龍、松華壩、清水海三大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實施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綜合治理,開展盤龍區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石林黑龍潭水庫清水湖庫、盤龍區牧羊河支流清水河道試點及石林臺灣農民創業園農田水利改革試點等工作。
加大再生水、雨水綜合利用 統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昆明市水務局嚴格落實節水制度,推進企業水平衡測試和節水型單位、小區創建,強化工業企業節水措施,積極推進農業節水,加大再生水、雨水的綜合利用,建設海綿城市。按照云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到2017年,昆明市70%的降雨實現就地消納利用,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效應有緩解。到2020年,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到2030年,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
“主城及呈貢區范圍內已建成集中式再生水處理站9座、再生水供水主干管約560公里,累計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設施480座,雨水綜合利用設施161個項目,再生水年平均回用量達到24409萬立方米。”龔詢木介紹,市水務局將統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基本搭建市、縣兩級水資源監控信息平臺。力爭到2020年在國家、省水資源信息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建成昆明市水資源管理系統,建成控制70%取水量的在線監測點,對重點取用水戶實行在線取水監控。
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介紹,“2015年全校生產使用再生水約94萬噸,經測算,學校每年可節約水費286.7萬元。”目前,呈貢校區修建了6000噸的雨水收集池一座,建設了6個露天蓄水塘,蓄水容量4萬多噸,建有3個再生水處理站,做到雨污分流,將再生水和雨水用于景觀和校園綠化。
推進改革創新 初始水權登記試點 制定再生水水價
龔詢木介紹,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昆明市水務局將全面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確保“十三五”末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33.88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0立方米以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達12%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5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
2016年要全面清理完善由政府投資興建的蓄引提取水工程的取水許可手續,研究制定全市初始水權分配的指導性文件;2017年選擇約2個縣開展初始水權分配登記試點工作,至2020年,實現全市初始水權分配登記工作。此外,將制定出臺再生水水價,鼓勵使用再生水。
相關新聞:
“七庫一站”蓄水比去年同期多11861萬方
截至4月8日,昆明市平均降雨量為42.3毫米,比去年同期120.7毫米少78.4毫米、少65%;比歷史同期56.1毫米少13.8毫米、少25%。
昆明市庫塘蓄水11.03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9.22億立方米多1.81億立方米、多20%,比歷史同期12.57億立方米少1.54億立方米、少12%。
“七庫一站”蓄水34592萬方,比去年同期22731萬方多11861萬方、多52%,比歷史同期47961萬方少13369萬方、少28%。其中,云龍水庫蓄水16045萬方,比去年同期8102萬方多7943萬方、多98%,比歷史同期33580萬方少17535萬方、少52%;松華壩水庫蓄水6060萬方,比去年同期5386萬方多674萬方、多13%,比歷史同期7992萬方少1932萬方、少24%;清水海水庫蓄水10020萬方,比去年同期6681萬方多3339萬方,多50%,比歷史同期4270多5750萬方,多135%。 來源: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