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如今的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一座座標準鋼架的蔬菜大棚鱗次櫛比地矗立田間,大棚鋼架上的茄子、辣椒及櫻桃番茄、草莓等早春蔬菜、水果綴滿枝丫,郁郁蔥蔥,惹人喜愛,工人們在大棚、田間忙碌著……
自董允壩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啟動建設以來,江陽區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科技支撐、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原則,全面推進園區建設發展,在產業規模推進、核心示范載體搭建、聚集創新平臺建設和體制機制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規劃引領 原野建起“蔬菜工場”
“你看,我們這里以前是一大片田野,現在卻建起了蔬菜工場。”在蔬菜大棚里勞作的董永壩村村民王定福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園區由政府規劃引領,進行頂層設計,聘請一流規劃設計機構,將產業發展、新村建設、農業旅游等多規銜接、多規合一,形成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規劃體系,引領項目區建設。專門成立了指揮部,負責園區項目統籌建設與各級部門的協調工作。
園區在建設中,區委書記付小平、區委副書記、區長楊長纓,區委副書記王開源等區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到園區現場辦公,協調土地征用問題,了解、指導園區規劃、建設、發展。
“園區規劃面積2萬畝,計劃總投資10億元,將發展1.3萬畝蔬菜、水果等。”園區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已建成4400畝,完成投資近1.5億元,并成功引進山東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合作建設200畝高標準溫室蔬菜大棚設施農業,以“工場化”模式種植蔬菜,重點發展以蔬菜為主的現代都市農業,以“董允壩+”的思路引領江陽區現代農業提質擴面。
園區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按“七區一帶”規劃布局,已先后啟動產品研發區、農莊體驗區、創業孵化區等的建設工作。目前,園區已引進辣椒、南瓜、櫻桃番茄、草莓等蔬菜、水果品種60余個。除了已發展高標準蔬菜大棚200畝外,還將發展露地蔬菜2000畝、優質水稻8000畝,稻蟹種養生態循環基地100畝。
目前,園區溫室大棚、蔬菜大棚內,蔬菜育苗、新品種展示、肥水一體化系統、無土栽培等多種模式,展示了較高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和水平,正著力打造丘陵地區現代農業可推廣、借鑒、復制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政企合作 園區村民變“產業工人”
“我們村建現代農業示范區,我家的四份地實行了土地流轉后,2013年10月,我和妻子就進了園區務工,主要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及蔬菜管理。”在園區務工的董允壩村十一組村民蔡清榮說。
園區通過政企合作的模式,組建了綠陽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全區農業項目的投資開發、融資擔保、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資源的統一開發、利用和推廣,對園區建成后政府各項資產進行統一管理。
園區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出資、農戶自籌、銀行貸款等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盤活了固定資產,拓寬了融資渠道,撬動企業和農戶等社會投資11億元。同時,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基地+農戶”的模式,以企業為龍頭,建基地、帶農戶、拓市場、促銷售,基本形成了從技術、生產、加工到物流的產業鏈條,促進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園區還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動土地向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合作社組織有序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近2億元。
土地流轉后,從村民變身“產業工人”,實現就地務工,還能照顧家里,在園區像蔡清榮這樣的村民近300名,每人每月收入2000多元,家家建起了小樓房,生活過得越來越幸福。
科技支撐 物聯網催生“智慧農業”
蔬菜大棚里,技術人員王慶亮輕輕點一下鼠標,就讓農作物主動喊“渴”喊“餓”,這得益于園區有一套農業自動監測與控制系統,這也是全省首個農業物聯網正式投用。
記者看到,王慶亮在電腦上查看蔬菜長勢,任意調整角度和切換場景,連菜葉上是否有害蟲和病斑也能清晰可見。“整個園區采用物聯網技術,以云數據為平臺,可以實現實時對整個園區作物的生長狀況、養分以及病蟲害進行診斷,對災害進行預警、監測以及評估。
王慶亮說,“物聯網”的運用大大提高效率,原來一名管理員最多管理50畝地,現在可以管理700畝地,農業專家還能對農作物進行遠程監管。
園區以農科院、川農大、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等科研院校和單位為技術依托,積極搭建“產學研推”合作平臺,并在園區建立實驗示范基地,通過智能溫室、節水灌溉、物聯網、農產品質量追溯等當前最先進的農業設施和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60余個、新技術35項、新模式14項。采用荷蘭吊架栽培、西班牙水培、以色列無土栽培等世界各國先進的栽培模式,進行有機、綠色、無公害種植。
園區將結合本地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確保“新品種成功一個推廣一個、新技術成熟一項推一項、新模式探索一種推廣一種”。
農旅聯姻 園區變身“農業公園”
成自瀘赤高速公路瀘州段董允壩互通出口的增設,“工場化”模式種植的蔬菜、水果,大棚里栩栩如生的實物蔬菜、水果雕塑,美麗的田園風光等,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董允壩、走進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變身“農業公園”。
四月正是旅游踏青的好時節。清明小長假期間,天氣晴好,許多市民選擇來到董允壩,近距離觀賞田園風光,這讓董允壩村村民蔡清榮的“蔡五農家樂”紅火起來。
“如今,差不多每天都有游人來觀光,旺季時,我這里一天要接待30多桌!”蔡清榮告訴記者,他將把現在的農家樂打造升級,還要依托園區規劃整理出幾畝土地,種植綠色有機蔬菜,讓游客自己去采摘來加工,讓他們吃得放心、玩得開心。
江陽區走“農旅聯姻”的路子,將農業園區景區化,把園區建設成為“川南第一、全國一流”的集先進性、示范性、參與性及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觀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促進鄉村休閑游、自然生態游、農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等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提高周邊城市市民生活品質,增加農民收入。
正在園區內騎著旅游觀光車游玩的市民向霞表示:“這里這里視野開闊,風景優美,種植的蔬菜奇特,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目前,園區已全面完成高速路互通、環山路、壩心路、水生蔬菜區游道、綠化、棚內設施、沿途風貌塑造等。
4月28日—5月8日,四川首屆蔬菜品賞會將在董允壩現代農業示范區舉行,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旅游觀光。 來源:四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