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成都市蒲江縣水務局發布消息:截至目前,蒲江縣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達到94.25%。
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的實現過程卻不簡單。
近年來,保障農村居民的用水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還有不少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以傳統、落后、小型、分散、簡陋的供水設施為主。為此,國家水利部提出 “十三五”目標:到2020年,我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要達到80%以上。
蒲江縣就位于“中西部地區”。高達八成的深丘、淺丘、山地交錯地貌,也造成了蒲江縣在農村自來水普及上面臨更加苛刻的客觀地理條件。
在此背景下,94.25%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來之不易。
“復雜”供水危及近半人口用水安全“2011年以前,蒲江的供水體系較為復雜,直接導致全縣不安全用水人口的比例達到了將近50%。”蒲江縣水務局局長徐衛東說。
2011年以前,蒲江縣縣城所在的街道由縣自來水公司供水;7個鎮的場鎮都有各自的民營供水廠;4個鄉的場鎮從各自修建的供水站取水;全縣的農村地區,除了幾個村由村集體修建了村級水廠外,其他都由老百姓自己“想辦法”,如打水井、挖水池,或從山平塘、山泉引流入戶等。
根據蒲江縣水務局的調查,除了由縣自來水公司供水的地方能保障水質水量之外,鎮鄉的民營供水廠、供水站及村級水廠,由于檢測設備簡陋、工藝處理設施落后、管網老化等,經常出現水質不達標乃至二次污染的問題。“村民自己想辦法取的‘凼凼水’就更不用說了,要碰上干旱,連‘凼凼水’都沒得。”
經過調查研究,蒲江決定以縣自來水公司為供水中心,實行城鄉一體化供水,在全域范圍內打響一場關于農村飲水安全的“保衛戰”。
改建“籌得”700萬元“活用”新農村建設項目
要贏得這場“戰役”,資金是決勝關鍵。“十二五”期間,蒲江可用于推進該縣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中央專項資金有4747萬元,省級資金473萬元,市級資金2340萬元。此外,蒲江又通過政府轉貸、銀行貸款、縣級配套投入資金18377萬元,農戶入戶費集資2700萬元。
即便如此,仍然不夠。
蒲江縣水務局供排水科科長熊國建說,蒲江有三個鄉鎮位于深丘區,“管網鋪設成本高,且水必須通過加壓才能送上山,上了山又要修建高位水池才能靠重力回流形成二次供水。”
依托新農村建設,蒲江縣找到了緩解資金壓力的辦法。
徐衛東說,該縣一方面大力引導農民入住集中居住區,通過集中供水,緩解了一定的管網鋪設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在白云鄉等鄉鎮,協調新農村建設項目方,將原本用于打井的資金改為鋪設自來水管網。“‘改建’部分,可以看成民間資金注入了700萬元。”
最后的5300萬元缺口,則由縣自來水公司自籌“補上”。
至此,“十二五”期間,蒲江縣的這項工作,從各種渠道獲得的資金總計有34637萬元,為其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在目前達到94.25%提供了資金投入基礎。
放歸市場自由競爭贏得“水之戰”
2011年到2015年間,蒲江對硬件設施的建設全域推進:建成縣域自來水集中供水中心,建成南北兩條供水主干線。到2015年底,覆蓋全縣12個鄉鎮129個村(社區)26.21萬人的全域自來水供水體系基本建成。
但要實現全域一體化供水,仍需要解決一個現實矛盾——縣內現存的民營供水廠、供水站及村級水廠該怎么辦?“盡管之前在供水安全上有問題,但這些民營供水廠、供水站及村級水廠是‘合理存在’的,不能強制關閉。”熊國建說,“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把選擇權交給老百姓,讓市場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合理合規的基礎上,蒲江要求供水方必須“規范經營”“達標經營”“市場經營”,并對此制定了一套細則;達不到這些經營要求的,可自愿向縣上有關部門提出“被收購申請”。
據了解,目前,蒲江全縣除了還剩兩個場鎮上的民營供水廠正在洽談“被收購”事宜外,其他的民營供水廠、供水站及村級水廠已經全部自愿申請被收購完畢。“水價都相同,水質、水量保障上差別明顯,用哪里供的水,老百姓自愿選擇。”徐衛東說。 來源: 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