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馬鎮山口村千畝高效節水灌溉蔬菜基地,晶瑩的水花折射出七彩陽光,點綴著男女老少笑逐顏開的田間勞動場面,讓農民切實感受到全面建設小康之路近在眼前。
2015年山口村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投資1700余萬元,其中引進社會資本360萬元,最終實現了“一村三股”(資產股、土地股、水利股)的股份合作運作模式,每年為村集體增收經濟40余萬元,著力解決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無能力辦事”問題,使“空殼村”變成“實力村”。
中大河示范區和“山口樣本”,體現了水利建設強基固本的作用。統一管理供水的“瀘西模式”,給農民帶來更多實惠,在助農增收、脫貧致富路上逐漸“顯山露水”,發揮水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命脈作用。
“采用這種灌溉模式既節約成本,用水便利,灌溉面積大,村集體和農民的收益也大。”金馬鎮山口村委會主任李朝生指著山口村千畝小壩的高效節水灌溉蔬菜基地對記者說,農民靠“土辦法”傳統種植玉米、烤煙收益少,還得“看天吃飯”,一畝地平均收入1500余元?,F在農戶靠龍頭企業帶動,通過土地流轉,租金每畝1500元,加上就近在基地打工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很多人家的收入翻數倍。
“在基地打工苦得著錢,又能照管全家老小。”騎三輪車穿梭在田垅的王永祥說,他家里有兩個老人,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妻子又是殘疾人,家里里外都靠他。雖然家境貧窮,但確實脫不開身外出打工。他把2.5畝土地流轉給基地,又常年在基地務工,全年有2萬余元的收入,比自己種地增收6000余元,除去一年的日常開支還能有點結余。
“基地的投入使用,帶動周邊農民群眾走出了一條租地得錢、就近打工、邊學技術邊拿工資的致富新路子。”山口村黨總支書記金正紅一席話,讀懂了高原特色農業彰顯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民“四方共贏”的農村群眾的夢想。
近兩年,通過政府投資,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投入資金2億元,建成中樞中大河、金馬山口、白水桃園壩、金馬爵冊等上萬畝成規模、出效益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4.6萬畝。項目建設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以“合作股份”形式,引進了明康匯、恒達、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專業合作社參與項目建設與經營管理,彰顯民生實效。全縣實現每天勞務就地輸出3萬人次,每天每人勞務收入60至80元,成為瀘西現代農業發展的增長極。
“只有通過高原特色農業這一品牌的打造,才能實現水利工作的實惠性、經濟性、擴展性,樹立高原特色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性、必要性、長久性。”縣水務局局長劉小剛對記者說,通過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水源問題,為發展提供命脈之基,為群眾提供經濟增收源泉;采取連片集中的方式強化水利主體工程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實現零距離的水源到田間服務;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實現了水利惠民的最大效益。
漫步瀘西這一片生生不息的紅土地,展望“霧花”裝飾的田園,信息化、市場化、規?;退室惑w化的高原特色農業高效節水的范兒,為這方熱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來源:瀘西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