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2015年至2020年,將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將明顯改善。同年的3月17日,呼和浩特市政府出臺《呼和浩特市城市規劃區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暫行辦法》,對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有更加細致要求。
當一個新的名詞不斷閃現在市民腦海中時,“什么是地下綜合管廊?與現在地下管網相比有什么先進之處?綜合地下管廊內部是什么樣子?今年呼和浩特市將在哪些地方建設?新建城區與老城區該如何對待?”帶著市民諸多疑問,記者采訪多個部門,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析。
直埋下的“隱患”
2015年7月18日,因施工挖斷天然氣主管道,呼和浩特市東南城區47個小區和單位“斷氣”;9月15日,呼和浩特市南柴火市街一垃圾站施工,天然氣管道被挖斷;9月30日,呼和浩特市錫林南路地鐵勘探,挖斷天然氣管道……打開百度,搜索近兩年呼和浩特市因修路挖斷地下管線的相關新聞,僅2014年至2015年間,各個媒體共報道就有約25篇,其中挖斷天然氣報道約有12篇。“難道施工方就不看圖紙嗎,想挖哪就挖哪?”這是事發后,大部分市民共同的質疑。而施工方給的回應是:“挖開以后根本找不到線位”。管網有問題就挖路,卻挖斷別家的管道,好像成了通病。
據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現有管網種類包含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熱力、煤氣、電力、電信等。給水管道約748公里,雨水管道約285公里,污水管道約558公里,再生水管道約9.1公里,熱力管道約135公里,燃氣管道約326公里。呼和浩特市共有4處雨污水以及電力電信箱涵,主要集中在海拉爾西街、錫林郭勒南路、鄂爾多斯大街、呼倫貝爾南路。
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城建科鄔磊表示,長期以來,呼和浩特市地下管網敷設一般采用傳統的直埋方式,由各專業管線根據需要隨路而定,“拉鏈路”現象的頻繁出現,使配套管線損壞而造成間接的經濟損失較大,還因為管線建設導致的道路反復開挖,對道路通行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影響市民正常出行。眼下,呼和浩特市地下管網絕大多數采用直埋方式,市區至今也沒有一段綜合管廊。
鄔磊介紹,“拉鏈路”現象頻繁出現主要原因為,未充分利用道路地下空間,而依托道路建設的地下管線大部分由管線單位自行設計、施工和管理,缺少整體的規劃,嚴重影響了道路安全和管線使用壽命。其次,多種專業管線未能進行統一管理,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時未合理規劃的地下管線,容易遭受各類災害的侵襲,將對城市造成難以預估的破壞,給呼和浩特建設與發展埋下了隱患。
用什么樣的地下管理模式逐步取代直埋方式,成了建設部門一直探索的問題。
地下綜合管廊揭開神秘面紗
其實從2014年,呼和浩特市已經開始籌備申請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2015年8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將明顯改善,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城市地面景觀明顯好轉。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據功能需求,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舊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間開發等統籌安排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而地下綜合管廊應配套建設消防、供電、照明、通風、給排水、視頻、標識、安全與報警、智能管理等附屬設施,提高智能化監控管理水平。
2015年3月17日,呼和浩特市政府也出臺《呼和浩特市城市規劃區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暫行辦法》,對地下綜合管廊做了細致說明,地下綜合管廊是納了電力、有線電視、通信(含監控線路)、燃氣、供水、排水、中水、交通信號多種公共設施管線,已實施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且在地下綜合管廊中預留管線位置的,不得再另行安排綜合管廊以外的管線位置,各管線單位的管線必須由綜合管廊進出,不得再擅自開挖單獨建設自用管廊。
在鄔磊看來,隨著呼和浩特城市面積不斷擴大,道路資源相對緊俏的前提下,想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同時緩解土地資源與地下空間集約利用率,更延長地下管線的使用壽命,實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勢在必行。
據他介紹,綜合管廊,就是城市地下管線的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設一個隧道空間,將水電、氣、熱、通訊等各類市政管線集于一體,并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人和小型機械可以進入廊內作業并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地下綜合走廊高約2米,寬2到3米,可以容納人以及小型維修車輛進場施工。用混凝土建起管線支架,將弱點管線、強電管線、雨污水、天然氣管線有效區分同時搭建在相應的位置上。與傳統的市政管線分散直埋相比,綜合管廊的主要優勢可避免由于敷設和維修地下管線頻繁挖掘道路而對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響和干擾,降低了路面多次翻修的費用和工程管線的維修費用,便于各種管線的敷設、維修和日常管理綜合管廊,是實現城市未來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性支撐系統。
呼和浩特具備管廊建設條件
記者從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了解到,目前,呼和浩特現有的綜合管廊主要修建在舊城區改造范圍內,道路地下可利用空間有限,而道路改造中雨水、再生水以及電力管道又是首先需要建設的市政管線類型。根據呼和浩特地形特點,在滿足雨水重力排出的情況下采用了將幾種類型管道采用管廊的方式統一集中建設。工程建設完成后,不但解決了城市的內澇問題,也為再生水及電力管線今后的建設預留出了管線位置及通道。
兩新區力爭開建綜合管廊
那么,呼和浩特今年能開建此項目嗎?哪些路段在規劃范圍內?
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因新建成的城市區域地下空間面積充裕,符合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要求,所以按照既定計劃實施方案,呼和浩特市東部新區以及南部新區在建設范圍內,建設資金約為一公里一個億。但因部分新建道路現有管線長度以及周邊行政村拆遷,加上該建設項目仍未立項,所以具體在那些新建道路以及城市主干道上開建綜合管廊項目點位還沒有確定。但今年力爭在東部以及南部新區開建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城建科鄔磊也回應,今年會開始建設此工程,但涉及資金預算,所以具體開建時間還不能確定。
記者從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針對現有城區特別是老城區地下管網雜亂情況,建設單位采取依托呼和浩特市地鐵以及老城區改造建設為契機,在涉及到地鐵附近綜合管廊建設路段時,逐步開工建設。
“地下綜合管廊更像二環快速路”
呼和浩特市規劃局辦公室主任穆小紅介紹,目前,呼和浩特市城區地下管網錯綜復雜,施工單位若想破路,按照正常程序需要來規劃部門審批,審批通過后給施工單位建設施工圖紙,同時規劃部門也會增派勘探儀器以及人員現場勘察。但部分施工單位并未提前來規劃部門審批,而直接破路維修,因不熟悉地形圖紙加上管網復雜,造成破路施工時誤將其他管線挖斷。
穆小紅說,按照城市規劃“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城區部分較為寬闊的主干道才有條件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一些較小的街巷因地形受限不適合施建綜合管廊。而綜合管廊并不是市民認為那樣,只要路面夠寬都能建設施工,其實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更像二環快速路一樣,有疏導和調度的功能,在外圍空間緩解城區地下管網壓力,讓土地資源與地下空間資源能夠互補。 來源:烏海網
當一個新的名詞不斷閃現在市民腦海中時,“什么是地下綜合管廊?與現在地下管網相比有什么先進之處?綜合地下管廊內部是什么樣子?今年呼和浩特市將在哪些地方建設?新建城區與老城區該如何對待?”帶著市民諸多疑問,記者采訪多個部門,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析。
直埋下的“隱患”
2015年7月18日,因施工挖斷天然氣主管道,呼和浩特市東南城區47個小區和單位“斷氣”;9月15日,呼和浩特市南柴火市街一垃圾站施工,天然氣管道被挖斷;9月30日,呼和浩特市錫林南路地鐵勘探,挖斷天然氣管道……打開百度,搜索近兩年呼和浩特市因修路挖斷地下管線的相關新聞,僅2014年至2015年間,各個媒體共報道就有約25篇,其中挖斷天然氣報道約有12篇。“難道施工方就不看圖紙嗎,想挖哪就挖哪?”這是事發后,大部分市民共同的質疑。而施工方給的回應是:“挖開以后根本找不到線位”。管網有問題就挖路,卻挖斷別家的管道,好像成了通病。
據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現有管網種類包含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熱力、煤氣、電力、電信等。給水管道約748公里,雨水管道約285公里,污水管道約558公里,再生水管道約9.1公里,熱力管道約135公里,燃氣管道約326公里。呼和浩特市共有4處雨污水以及電力電信箱涵,主要集中在海拉爾西街、錫林郭勒南路、鄂爾多斯大街、呼倫貝爾南路。
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城建科鄔磊表示,長期以來,呼和浩特市地下管網敷設一般采用傳統的直埋方式,由各專業管線根據需要隨路而定,“拉鏈路”現象的頻繁出現,使配套管線損壞而造成間接的經濟損失較大,還因為管線建設導致的道路反復開挖,對道路通行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影響市民正常出行。眼下,呼和浩特市地下管網絕大多數采用直埋方式,市區至今也沒有一段綜合管廊。
鄔磊介紹,“拉鏈路”現象頻繁出現主要原因為,未充分利用道路地下空間,而依托道路建設的地下管線大部分由管線單位自行設計、施工和管理,缺少整體的規劃,嚴重影響了道路安全和管線使用壽命。其次,多種專業管線未能進行統一管理,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時未合理規劃的地下管線,容易遭受各類災害的侵襲,將對城市造成難以預估的破壞,給呼和浩特建設與發展埋下了隱患。
用什么樣的地下管理模式逐步取代直埋方式,成了建設部門一直探索的問題。
地下綜合管廊揭開神秘面紗
其實從2014年,呼和浩特市已經開始籌備申請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2015年8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將明顯改善,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網式架空線,城市地面景觀明顯好轉。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據功能需求,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舊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間開發等統籌安排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而地下綜合管廊應配套建設消防、供電、照明、通風、給排水、視頻、標識、安全與報警、智能管理等附屬設施,提高智能化監控管理水平。
2015年3月17日,呼和浩特市政府也出臺《呼和浩特市城市規劃區地下綜合管廊管理暫行辦法》,對地下綜合管廊做了細致說明,地下綜合管廊是納了電力、有線電視、通信(含監控線路)、燃氣、供水、排水、中水、交通信號多種公共設施管線,已實施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且在地下綜合管廊中預留管線位置的,不得再另行安排綜合管廊以外的管線位置,各管線單位的管線必須由綜合管廊進出,不得再擅自開挖單獨建設自用管廊。
在鄔磊看來,隨著呼和浩特城市面積不斷擴大,道路資源相對緊俏的前提下,想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同時緩解土地資源與地下空間集約利用率,更延長地下管線的使用壽命,實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勢在必行。
據他介紹,綜合管廊,就是城市地下管線的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設一個隧道空間,將水電、氣、熱、通訊等各類市政管線集于一體,并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人和小型機械可以進入廊內作業并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地下綜合走廊高約2米,寬2到3米,可以容納人以及小型維修車輛進場施工。用混凝土建起管線支架,將弱點管線、強電管線、雨污水、天然氣管線有效區分同時搭建在相應的位置上。與傳統的市政管線分散直埋相比,綜合管廊的主要優勢可避免由于敷設和維修地下管線頻繁挖掘道路而對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響和干擾,降低了路面多次翻修的費用和工程管線的維修費用,便于各種管線的敷設、維修和日常管理綜合管廊,是實現城市未來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性支撐系統。
呼和浩特具備管廊建設條件
記者從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了解到,目前,呼和浩特現有的綜合管廊主要修建在舊城區改造范圍內,道路地下可利用空間有限,而道路改造中雨水、再生水以及電力管道又是首先需要建設的市政管線類型。根據呼和浩特地形特點,在滿足雨水重力排出的情況下采用了將幾種類型管道采用管廊的方式統一集中建設。工程建設完成后,不但解決了城市的內澇問題,也為再生水及電力管線今后的建設預留出了管線位置及通道。
兩新區力爭開建綜合管廊
那么,呼和浩特今年能開建此項目嗎?哪些路段在規劃范圍內?
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因新建成的城市區域地下空間面積充裕,符合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要求,所以按照既定計劃實施方案,呼和浩特市東部新區以及南部新區在建設范圍內,建設資金約為一公里一個億。但因部分新建道路現有管線長度以及周邊行政村拆遷,加上該建設項目仍未立項,所以具體在那些新建道路以及城市主干道上開建綜合管廊項目點位還沒有確定。但今年力爭在東部以及南部新區開建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呼和浩特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城建科鄔磊也回應,今年會開始建設此工程,但涉及資金預算,所以具體開建時間還不能確定。
記者從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針對現有城區特別是老城區地下管網雜亂情況,建設單位采取依托呼和浩特市地鐵以及老城區改造建設為契機,在涉及到地鐵附近綜合管廊建設路段時,逐步開工建設。
“地下綜合管廊更像二環快速路”
呼和浩特市規劃局辦公室主任穆小紅介紹,目前,呼和浩特市城區地下管網錯綜復雜,施工單位若想破路,按照正常程序需要來規劃部門審批,審批通過后給施工單位建設施工圖紙,同時規劃部門也會增派勘探儀器以及人員現場勘察。但部分施工單位并未提前來規劃部門審批,而直接破路維修,因不熟悉地形圖紙加上管網復雜,造成破路施工時誤將其他管線挖斷。
穆小紅說,按照城市規劃“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城區部分較為寬闊的主干道才有條件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一些較小的街巷因地形受限不適合施建綜合管廊。而綜合管廊并不是市民認為那樣,只要路面夠寬都能建設施工,其實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更像二環快速路一樣,有疏導和調度的功能,在外圍空間緩解城區地下管網壓力,讓土地資源與地下空間資源能夠互補。 來源:烏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