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全域化規劃,實施統籌節水
編制實施《三門縣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以2015年、2020年為近、遠期規劃水平年,制定分行業節水目標,以“一主二副”(縣域中心城市和兩個縣域副中心城鎮)為重點區域,農業、工業、城市生活、非常規水、水生態環境等5個方面為重點領域,明確節水建設重點和對策措施。強化地方性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完善水資源統一管理、用水節水管理、水價形成、節水產品市場準入、指標體系考核、公眾參與等六大方面15個制度辦法,形成更有利于節約用水、高效利用水資源與有效保護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積極包裝項目爭取中央省級資金補助,設立節水型社會建設專項基金,運用財政扶持與市場運作“雙引擎”,保障節水型社會建設規模投入。2014年以來共投資4億元,其中中央及省級補助1.8億元,縣級財政投資0.6億元,外資、民營資本投入1.6億元。
實施系統化改造,推進科技節水
以創建第五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為契機,推進灌區節水改造,實施農田排灌渠道建設,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目前,已建成節水型灌區8個,改造農田渠道171公里,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5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5提高到0.53。重點關注高用水行業,以點帶面,開展節水技術改造,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目前,已完成節水型工(企)業建設1家、水平衡測試工(企)業3家、對18個年取水10萬噸以上、6個年取水5萬噸以上取水戶安裝取水實時監控系統,重點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65%,工業用水取水監控率100%。以城鄉供水管網改造為抓手,配套推廣節水型器具,開展節水型企業、節水型園區、節水型機關等載體創建,形成示范效應。現已完成舊管網損漏改造23.3公里,延伸鄉村供水管網60.4公里,創建節水型單位(社區)62個,推廣節水型器具1500套。以核電項目為試點,引進新思路、新工藝,開發利用非常規水源,實現節水減排。2014年以來,三門核電二期工程3、4號機組生產用水從羅岙水庫供水改為由海水淡化提供,電廠內自建反滲透海水淡化供應設施,并開展中水回收再利用,年海水淡化量達300萬噸、節省供水量230萬噸。
注重項目化推進,開展工程節水
通過擴舊建新,擴大污水處理廠規模,配套污水收集管道,處理后的污水回用于工業用水、城市雜用水和環境用水。2014以來,全縣累計新建污水處理廠10座,新增污水處理規模9.2萬方/噸,年均污水處理量達1250萬噸。大力推進水庫山塘、農村飲用水提升和河道整治等配套水源工程建設,保障水資源綜合利用和有效配置。2014年以來累計投資2.5億元,整治加固水庫8座、山塘50座,建設中央中小河流治理工程4個、“清水”工程142公里,升級6.5萬農村人口的飲水條件。整合生態修復、污水處理等工程措施和水質在線監測等非工程措施,實施佃石水庫水源地保護項目。完成庫區周邊500多家生豬養殖廠的污染專項整治及上游6個建制村的污水治理,科學配比投放15萬尾用于水質凈化的魚苗,并對水庫水質五方面參數20項指標進行實時在線監測,確保縣城及沿線城鎮供水水質長期保持在Ⅱ類以上。加大全縣13個水功能區、2個縣級水源地管理保護力度,水功能區斷面達標率100%。
建立長效性機制,強化管理節水
成立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節水型社會建設納入各地各單位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每年年初根據各取水單位編報的取水計劃,參照同行業用水定額,綜合考慮該企業前3年用水情況、全縣水資源供需狀況及節水工作要求等,經綜合平衡后,下達全縣年度取水計劃,嚴把論證審查、取水工程驗收和許可審批“三個關口”。2015年下達用水計劃4076萬方,實際用水3097萬方,計劃用水率、取水許可率為100%。推行城市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和非居民用水行業差價、超計劃用水累進加價等水費征收機制,針對不同行業類別實行不同水價調控。其中,城市居民用水按照用水量實行1倍、1.5倍、3倍三級水價,非居民用水按非經營性、一般工商業、高污染企業、特種行業四類由低到高設定水價,最高水價為基礎水價4倍。2015年共計對2家超計劃用水企業收取加價水資源費,全縣年總用水量較2014年下降20.8%。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