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確保飲水安全
“這是以前的茶壺,你看看水垢多厚;這是裝自來水后買的茶壺,已經燒個把月水了,里面還跟新的一樣!”在泗陽縣莊圩鄉莊圩村趙明明家,他拿過兩個茶壺比劃著說。這個變化,源于泗陽縣正在實施的區域供水“通村達戶”工程。這項惠及百萬民眾、被泗陽縣委列入2016年度十大民生實事之首的工程,先后投資約13億元,鋪建管網8700公里,計劃今年6月底前實現供水通村率100%,到戶率90%以上。
“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重在頂層設計。”泗陽縣委書記徐勤忠介紹,縣里根據工程總體要求,聘請專家實地考察論證,編制完善泗陽縣區域供水總體規劃,在大運河、成子湖、淮沭河3個水源地建設4個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22萬噸,形成“河湖互備、區域互通、城鄉一體、多重保障”的區域供水格局。
占地面積40畝、日供水能力4萬噸,位于盧集鎮新莊村的成子湖水廠,項目總投資1.7億元,2015年11月調試運行,主要承擔盧集、高渡、裴圩等11個鄉鎮30萬人的生活供水。采訪中,筆者看到,這個以成子湖為水源地的自來水廠,從碧波蕩漾的水源地,到引河兩岸的攝像頭;從花園式的廠區,到現代化的儀器,再到精細化的操作,“頂層設計”的理念無處不在。
“通村達戶”重在優質建管
區域供水,通村達戶,不僅僅是讓老百姓吃上自來水,更重要的是要保證飲水安全,保證工程質量,真正把“民生工程”建成“優質工程”、“放心工程”。泗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海紅認為。
泗陽縣大部分鄉鎮的供水管網是2007年之前鋪設的,主要為材質較差的PVC管,不適應區域供水壓力要求,亟待改造。據統計,全縣需要改造的鎮村二級管網、村組三級管網約9000公里。
區域供水,核心是水質。因此,泗陽制定出臺城鄉一體化供水保障機制,規范運行管理,提高水質品質,保障供水安全。
淮沭河水廠,占地2.6萬平方米,服務6個鄉鎮。其水源地矗立的“淮沭河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綠色指示牌上,“禁止養殖、旅游、游泳、排污”等提示語格外醒目。水廠內,網格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新型BY高效濾池、清水池、化驗室等水質處理工序環環相扣。水廠負責人說,他們在抓好水源地保護、水質在線監測的同時,還做好深度處理設施建設、出廠水質化驗和末稍水檢測,水質由“合格水”逐步向“優質水”轉變。
目前,該縣中運河、淮沭河、成子湖3個集中式水源地均建立了水質自動監測站,水務、環保、衛生和供水企業實現了數據共享,在全市率先完成省政府下達的農村水質檢測中心建設任務。
“雙一號”推進贏得百姓點贊
區域供水“通村達戶”工程啟動后,泗陽縣列出了“三步走”時間表:在春節前確保鎮區和一個試點村莊實現供水;3月底再有一個村實現供水;6月底實現100%村居通水,90%以上農戶通水。
泗陽把區域供水提升為“雙一號”工程,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掛帥,多次主持召開區域供水“通村達戶”工作會議,就如期實現供水任務提出要求。
鄉鎮、街道也把區域供水作為“雙一號”工程,黨委書記、鄉鎮長決策到一線,指揮到一線,戰斗到一線;縣督查辦、財政局、水務局等部門各司其職,強化督查、資金和技術保障力度,全縣建立起高位協調、部門牽頭、屬地負責的工作機制。
“雙一號”掛帥,加快了區域供水“通村達戶”工程的推進步伐。19個鄉鎮、街道的試點供水工作全面展開,如火如荼,各施工隊夜以繼日,加班加點,開溝、埋管、裝表;縣水務局抽調精干力量對全縣252個村居的供水管網進行規劃,以“供給側”改革思路,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由政府負責管網工程建設,公司負責城鄉一體化供水運營;同時回購134個農村小水廠,完成13座增壓泵站的建設任務。
區域供水初戰告捷,甘甜的自來水已送到13萬農民家中,贏得了百姓的紛紛點贊。望著水龍頭噴涌而出的自來水,盧集鎮盧集村趙正芳喜不自禁:“過去吃的土井水、洋井水、小水廠水,水質都不好;現在這自來水,吃在嘴里甜在心,政府又給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 來源:宿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