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村民生活質量逐漸提高,大量干凈衛生的沖水廁所在農村出現,但由于下水道系統的嚴重缺乏,導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湖河流中,引起的污染日益嚴重。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存在資金投入不足、運營水平低下、標準嚴重缺失等問題。在運營方面,權責主體模糊,運營監管不足,財政壓力較大;此外,我國現行水技術標準體系尚無專門針對農村污水處理的國家標準。
目前我國一些地區農村水務市場初具雛形。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100個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僅限3家國企參與”事件,終于得到了住建部門的解釋。住建部村鎮建設司日前召集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和3家企業開會。會上,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歡迎各路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村污水治理項目?,F行的“連片整治”及“拉網式全覆蓋”可能是未來主要的推進方式,社會參與型的第三方委托運營模式也將獲得發展。
我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的大格局逐步形成,政策和市場也已經相對規范,而每年農村生活污水約產生90多億噸,絕大多數沒有處理便直接排放。農村問題觸目驚心,村鎮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巨大。未來污水處理市場格局將發生重大轉變,污水處理市場重心逐漸向農村轉移。有人預言,未來中國污水處理的主戰場一定是在農村。
“以往沒人愿意做農村污水處理,主要是覺得缺少與之相匹配的工藝技術,導致建設及運營成本過高,利潤偏低。”文一波認為,如今大量產業主體開始涌入農村污水處理市場,主要原因在于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技術已經不是當下農村污水處理的阻礙。
住建部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彬認為,農村污水治理需求龐大,服務人口約為5億鄉村人口,可以拉動巨大的市場和投資。他測算,“就投資需求而言,如果按照未來30年5000元/人計算,則需要2.5萬億元;運行成本如按照60元/人/年計算,則需要300億元/年。”
而從污水處理產業的內在規律來看,農村市場也將成為繼城鎮污水處理后的又一座金礦。業內人士將其視為“大機遇+大挑戰”。污水處理的市場正在變化,未來中國污水處理主戰場一定在農村。
我國近8億人生活在農村和小城鎮,未來我國農村和小城鎮污水處理率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就目前農村水務市場格局來看,屬于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藍海”。據統計,2016年,村鎮污水處理行業可形成424.7億元產值,預計到2018年農村水務產業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600億,并且,這一數字還不包含設施建成后的運營市場規模,2020年產值可增至844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可達1305億元。 來源:慧聰水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