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能訊傳感技術聯合實驗室在上海發布二次供水水質在線監測系統,該系統由中國人自主研發設計,具備自主知識產權,能實現全天候在線監控居民用水水質,敏感度高,對實時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為政府改善供水設施等均能提供重要參考,是對“中國制造2025”讓工業智能化的積極實踐。
據介紹,本次發布的二次供水水質動態監測系統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能訊傳感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能訊傳感科技有限公司,為國內一流的實驗室解決方案供應商——能訊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要業務是研發和制造環境監測設備、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領先的環境監測方案。
為實現水污染防治和相關監測產品的國產化,能訊環保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成立了合作實驗室,發揮技術、經驗、資本的相關優勢,突破以往水質監測常規方法,研制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二次供水動態監測系統,徹底打破目前國外產品的壟斷。
長期以來我國環境水質監測儀器主要依賴進口,從2000年開始,成熟的國產化設備才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我國的環境水質在線監測儀器廠家主要以民營為主,在成長初期,規模普遍偏小,技術不夠成熟,儀器的可靠性、穩定性不足,難以滿足我國復雜的水體環境和日益多樣化的污染物監測需求。隨著國家對環保產業的重視和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的建立,環境水質在線監測儀器廠家數量迅速增長,部分具備自主研發實力的企業發展壯大起來。根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統計數據,我國環境水質在線監測行業企業2004年有30家,2009年增加到100家,增幅達到233%。同時,外資企業數量也不斷增加,國外知名品牌如美國哈希、日本島津紛紛進入中國,給起步階段的中國水質監測品牌帶來巨大的挑戰。
由于我國的水質檢測行業起步較晚,我國水質監測總體表現為單一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不大,市場的集中度仍然不高。可以預見,隨著市場的快速增長,具備自主研發優勢和市場拓展能力的企業將占據市場的制高點,更快速的占領市場份額,做大做強。
而隨著“十三五”規劃中對于水治理行動計劃的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25”讓工業智能化成為主攻方向,以及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的出臺,國家對環保投入的持續增加,這些無疑會給我國水質監測設備市場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水質監測設備市場規模有望迎來爆炸式增長。預計到2016年,整個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市場規模將超過300億。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能訊傳感技術聯合實驗室二次供水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是以在線分析自動儀器為核心,與傳統的水質監測儀器相比具備數據收集的功能。對于未來發展,能訊環保董事長蔣洪明在發布會上表示,將努力在未來五年內建立健全地方性水污染數據庫以及地方水污染應急響應機制,覆蓋包括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在內的立體水質在線監測網絡,成為中國最大的第三方環境監測服務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