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特區外建設成市人大代表關注焦點,政府部門近日答復勾勒出未來特區一體化重點
在市人大代表黃翔等提出的《關于加快推進特區一體化建設》建議中,特區一體化建設包括行政體制機構、基礎配套設施、市容環境、社會管理等多方面。以社會管理為例,原特區外外來人口與戶籍人口比例嚴重失衡,帶來最沉重的管理壓力,按戶籍人口配備的行政力量嚴重不足,特別是警力疲于應付,同時也導致輔助隊伍無限壯大,帶來諸多弊病。部分社會事務由市里審批、區里監管,事權分離,管理難以到位。
《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獲中央批復六年來,深圳在特區內外配套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原特區外,特別是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現代化整體水平不高,無論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還是社會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嚴重滯后。不僅制約了原特區外的建設,也困擾著深圳的整體協調發展。
特區一體化建設也是今年“兩會”期間數十名人大代表所共同關注的話題,并提出了《關于加快推進特區一體化建設》、《關于繼續開展原特區外社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的建議》、《關于加大市財政對新區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專項轉移支付支持力度的建議》等數十個相關建議,涉及城市管理、財稅體制、道路交通、管網建設等多個方面。
其中道路交通、市容環境等更是人大代表關注的焦點,大小建議達10多個。深圳市發改委、市財委、市交委、市城管局、水務局等多個部門作出回應:第四輪財政體制原特區外增加約500億元,下一輪財力重點向原特區外傾斜;市財委將研究績效考核與對區轉移支付掛鉤;沙荷路計劃修通至鹽排高速作為終點……這些勾勒出未來特區一體化發展的重點。
第四輪財政體制
原特區外增約500億
“十二五”以來,市政府對用于原特區外的投資超過1500億元,占全市政府投資比例3/4左右。深圳市發改委介紹,財政投入方面,第四輪財政體制加大了對原特區外的支持和傾斜力度,通過將收入增長潛力較大的城市建設維護稅設為區專享稅、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區級標準支出以及大力支持原特區外投融資平臺建設等辦法,相應增強區級財力,財力重點向原特區外傾斜,加快推進特區一體化建設發展。
“與第三輪市區財政體制相比,預計第四輪體制下區級財力將增加超過800億元,其中原特區外增加約500億元。”市發改委還透露,市區財力格局由第三輪體制期間的60:40調整為第四輪體制期間的50:50,原特區外財力占區級財力的比例持續上升至60%左右,提高約5個百分點。從運行情況來看,基本達到加快推進特區一體化的預期目標。
數據顯示,2010年-2014年,原特區外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8.3億元增長至480.4億元,年均增長19.4%,較原特區內快3.1個百分點;原特區外收入占區級收入的比重由55.3%提高到59.6%,提高了4.3個百分點。同時,由于國土分成體制調整,2011至2014年原特區外實際取得國土出讓收入分成約519.5億元,財力上的傾斜促進了特區的一體化建設。發改委還透露,在下一輪財政體制設計時,將進一步研究完善體制機制,堅持財權事權相匹配,財力重點向原特區外傾斜。 來源:深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