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下半年,博羅縣選擇在平南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微型濕地就是水環境生態整治建設的試點。負責該項目的惠州市千秋偉業節能環保公司總經理齊東升介紹,農村污水處理最合適的是人工濕地,平南村村民居住相對分散,不適合建集中式濕地,所以采用“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生態溝”的模式,在村前屋后建。
在村里的一片濕地,記者看到,有四戶人家挨在一起,院里合建了約四至五平方米的濕地,幾家人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溝渠,排進人工濕地,再從旁邊的樹林中流出時,已變成一汪清水。令人驚異的是,濕地上面居然看不到水,也沒有異味。專業人士稱,最上面是碎石沙礫,下面是泥土,然后才是過濾層、管道層,生活污水引到濕地后,先通過分水沉淀,污水中的富營養分子經過礫石層層過濾,最終由美人蕉等根系發達的植物“吃干凈”,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懸浮物、有機物、病原體等有害物質。
博羅縣環保局副局長陳志德告訴記者,平南村8個示范性濕地項目花費為70萬元,比建污水處理廠劃算多了。因為污水處理廠要運轉,不僅建設成本高,維持成本也高,對環境又無美化作用,村民接受度低。去年底,惠州環保部門檢測發現,平南村每座人工濕地排放的水中,氨氮、總磷、懸浮物等主要指標均較建設前降低數十倍,達到了相應的排放標準。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