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沈陽供水喜迎百年華誕。歷經百年滄桑,沈陽供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穩步成長。尤其是近十年來,注入市場經濟活力之后,煥發勃勃生機,成為沈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和命脈。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沈陽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沈陽水務集團不斷深化改革,通過體制、機制、管理、技術和觀念創新,使沈陽供水事業實現了由“求生存”到“謀發展”、 由“喝上水”向“喝好水”的歷史性轉變,資產經營規模、供水能力、服務人口、企業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百年華誕
沈陽供水
重組整合 加速水務一體化
2008年7月22日,沈陽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組建,整合全市水務優良資產,在全國率先實現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和地下水資源管理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生產經營、服務和資本運營一體化。從2008年9月至2015年4月,先后完成了對法庫、遼中、康平水務企業的接收;2010年9月,組建渾南水務集團,向實現沈陽區域內的水務一體化邁出重要一步。
2014年,沈陽水務集團成為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管理的主體,當年完成管網鋪設2937.41公里、供一次性取水井建設133眼、凈水廠建設2座和水處理站建設122處。工程涉及新民、遼中、康平和蘇家屯區的232個村屯,受益人口18.355萬,總投資2.4億元。2015年,水務集團繼續實施沈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涉及新民、康平、遼中、法庫、渾南、鐵西和蘇家屯區的46個鄉鎮、143個村、364個屯,受益人口20.7萬,計劃總投資2.7億元。
2014年,水務集團開始實施“三年三步走”戰略,力爭“創新模式,拉長服務鏈條,提升服務能力”、“創新機制,深化企業管理,提升服務活力” 、“創新體制,導入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升服務實力”。
2015年3月,水務集團與建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建行遼寧分行等四家全國知名金融單位和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著力全面深化國企改革,重點實施供水安全戰略、城鄉一體化戰略、空間發展戰略、上市融資戰略,加快與國內知名企業開展多元合作,做優、做強沈陽水務品牌。
增水挖潛 突破供水瓶頸
在城市供水能力達到極限的情況下,水務集團千方百計保障城市用水需求。增水挖潛,修復改造制水能力低、產水量嚴重不足的水源生產井,實行“科學調度,以壓調量”的供水方式。先后實施了三臺子和望花地區供水改造工程,解決了當地供水不足問題。
2010年,水務集團完成大伙房輸水配套工程,建成東西凈水廠和李官配水廠,并于2013年,實現90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沈陽資源性缺水的局面得到較大改善。2013年,在渾南建成兩座配水廠,滿足全運會和渾南新區快速發展的用水需求。擔負北部供水任務的二水廠、五水廠和六水廠積極進行增水挖潛,在水源地實施一次性取水井更新改造計劃,新建望花泵房和城建北尚泵房,有效緩解市區北部原水供給不足問題。
十年間,水務集團不斷更新改造老舊水源,全市優質地表水已占總供給量的三分之二,為沈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保障。
水質達標 高于國家標準規定
2012年,水務集團緊緊圍繞國家提出的新的飲用水標準,開展了水質升級大改造。沈陽九大水廠出口水完全達到“新國標水”106項水質檢測指標要求。
2013年繼續開展“5+1”水質提升改造工程,把出廠水、市街管網水、二次加壓泵站水、小區內網水、居民水龍頭及水質檢驗這六個環節作為重點,積極協調市、區政府,在二次加壓泵站改造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把影響居民飲用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的水質提升上來。2013—2014年,水務集團對小區庭院內自來水管網進行改造,共改造261公里,涉及居民小區252個,惠及人口為92萬人,總投資為2.4億元。
目前水務集團已實現在線監測水廠、泵站、管網水質質量,在線監測系統居全國領先水平。沈陽水質綜合合格率為99.66%,比國家標準規定的95%高出4.66個百分點。
規模提升 供水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2006年至2015年,沈陽城市供水累計投資18億元。至2015年底,沈陽市有市政水源37處、水源井608眼、供水管網總長度3615.7公里、運行二次加壓泵站1830座、供水面積670.06方公里,實際生產能力186.9立方米/日。預計2015年完成供水總量5.68億立方米。用水人口560.1萬人,用水普及率達100%。
供水生產單位按區域劃分,共有9個生產單位,包括1至8水廠,分別管理沈陽市現有的31處市政水源。營業服務系統包括鐵西、和平、沈河、皇姑、大東、蘇家屯、東陵、于洪等8個按行政區域劃分的營業分公司,主要承擔對全市用水戶的查表、收費、二次加壓泵站運行管理、管網維護與維修及用戶發展等經營與管理工作。
裝備一流 保障供水安全
水務集團堅持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水務裝備的刀刃上,全力構建城市供水應急系統。
2010年以來,聯合研制開發了國內凈水能力最大的10立方米/小時的移動式應急凈水車、8輛應急供水專用車、居民二次加壓泵站清洗車、裝有全市供水管網實時定位監測系統的應急供水指揮車以及可現場檢測70多項水質指標的應急水質檢測車等現代化設備。為提高水質檢測、監測水平,2012年,水務集團引進了國際尖端的水質檢測設備,集團水質檢驗中心通過了國家106項資質認定,具備了“新國標”水106項水質指標檢測資質能力,也是遼寧省唯一一家具有給、排水雙重檢測能力的國家級專業型水質檢測機構。
2013年,水務集團派往四川雅安、蘆山為地震受災百姓凈水的兩臺移動式應急凈水車凈水能力可達7立方米/小時,在特殊時期可同時滿足8.4萬人基本用水需求。
“水務鐵軍”
勇擔企業社會責任
沈陽水務集團在水價長期偏低、財政投入不足、設施老化嚴重等十分困難的條件下,較好地履行了企業社會責任,千方百計保障供水大局穩定,兌現讓“黨和人民放心”的莊嚴承諾,真正實現了政府滿意、百姓滿意和職工滿意。
在貴陽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后,沈陽水務集團在全國水務行業第一個派出搶修小分隊,在重災區架設供水生命線,被國家住建部和中國城鎮供排水協會譽為敢打硬仗的“鐵軍”。水務集團在全社會積極倡導企業公民運動,發布全國國有企業第一份企業公民社會責任報告,當選“企業公民示范基地”,連續七年被評為“中國優秀企業公民”。2013年,派搶險隊伍赴四川雅安、蘆山為地震受災百姓凈水。同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先進集體。
創新模式
打造“金牌服務”
2008年開始,水務集團用三年時間對全市存在各類供水問題的407座二次加壓泵站和505公里給水舊管網進行改造,解決了設備陳舊、貯水池老化、管網漏失嚴重等影響居民供水問題,134萬人受益。
2011年至2013年,水務集團全面實行“管網維修不過夜、服務熱點問題處理不過夜”的“兩不過夜”服務工作新模式。建立長態化、制度化的管網大檢查、熱點大排查、問題大解決工作機制。推行“供水服務首席責任”制。將各區營業分公司供水服務首席責任人、首席協調員手機號碼向社會公布,確保熱點問題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
2014年,水務集團推出“打破產權界限門檻,維修漏水進樓門,先服務后確責”全新服務模式,第一時間就地解決百姓吃水難題,打造全天候、全覆蓋的沈陽城市供水大服務格局。在供水服務模式上開始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服務規范,統一服務流程,統一服務獎懲,統一服務考核;制定實行四個“24小時制度”,即:24小時停水報告制度,24小時全網絡覆蓋制度,24小時漏水搶修制度,24小時水質監測制度。建立居民小區網絡化、全覆蓋的聯絡機制,做到每一個街道、社區有專人負責解決實際問題。重新組建沈陽水務稽查支隊,成立沈陽水務檢查支隊,依法嚴厲打擊違法、違章用水行為,建立良好的供水、用水市場秩序,維護沈陽城市供水事業大局穩定。
水務集團用戶投訴率由2006年的0.416%降至2014年的0.139%,并在全市“百姓口碑榜”評選活動中榮獲“百姓口碑榜金榜行業”稱號。 來源:搜狐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