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內容,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突破口。我市啟動“五水共治”活動以來,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也包括農村污水治理。
但是,農村污水治理量大面廣,治理之后容易反彈,如何讓治理工作持之以恒,讓治理成效得以鞏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進一步發揮農村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并通過黨組織的引領,激發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本報從今天開始,開辟“治污美村先鋒行動”專欄,報道各地的治污亮點、治污經驗,以及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治污中的責任擔當,以此助推我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
記者金朝丹楊世朋
“以前這池塘里的魚不敢吃,現在是舍不得賣。”看著屋后池塘里養的幾條田魚,甌海區澤雅鎮石橋村80歲的林松柳老人嘀咕著,等魚再養肥些,就能上自家飯桌了。
一年多前,林松柳可不會打這后院田魚的主意。老人說,以前家里的洗衣水和廚房涮洗水,都一股腦兒往這池塘里排,有許多化學成分,還曾經“毒死”過一條一公斤的大魚。“現在多虧了家里接出3條管,把污水全截走了。”她說,池塘水干凈了,魚肉可好吃著呢。
林松柳的養魚經歷,正是小村治污的一個縮影。去年啟動的石橋村污水管網收集工程,讓家家戶戶都裝上了截流生活污水的三條管道,并統一引流到村口的終端處理設備。“三管齊下”的治污工程,不僅讓小村環境更好了,還讓村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
小村建起“污水處理廠”
“三條管”實現污水零排放
說起這個治污工程,石橋村的農村生活污水監督員林錫康,用手機拍下了從開工到完工的點點滴滴。
“村里的治污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村口的終端處理設備,一塊就是連接每家每戶的‘三管接入’。”林錫康說,這3條接線管,分別連接了每戶人家的廚房、衛生間和洗衣池,基本實現了全村廚房水、生活污水、洗滌水的截污納管。而位于村口的終端處理設備,在一塊近百平方米的草坪下方,分別安裝了格柵井、調節池、兼癢池,以及一個MBR系統。
林錫康說,這個治污工程并不是一個“擺設”,而是實打實地實現了污水進、清水出,達到城鎮污水處理一級A標準。目前,全村209戶常住人口,每戶都實現了“三管接入”,日常生活污水,均收集到終端處理工程中,日處理量達到100噸。
“多虧了這個‘污水處理廠’,全村基本實現了污水‘零排放’。”林錫康說,在工程建設之前,村民的生活污水,基本排入屋后排水溝或散排。他坦言,大家都希望保護好澤雅水庫這個大水缸,但村里沒有治污設備,村民們也是無可奈何。
“污水處理廠”的建成,解開了村民們的“郁結”。更讓他們感恩的是,這一投入500多萬元的治污工程,沒有花村民一分錢。澤雅鎮城建辦工作人員黃文棟介紹,石橋村的治污工程受到了市里和區里的高度重視,建設資金均來自“五水共治”的社會捐資。
從“紙山”到“綠水金山”
豆腐鲞一年賣出500萬元
提起石橋村,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澤雅的“紙山”文化。鼎鼎大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連碓造紙作坊,就位于石橋村與林岸村之間,被稱為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20多年前,村里幾乎每家每戶以造紙為生。
在林錫康的記憶里,造紙過程中的腌刷等工藝,需要把毛竹在蠣灰水塘中浸泡3至5個月,期間會產生大量的黑臭污水,若遇到下雨,污水甚至會直接漫到道路上,流入河中。1997年,隨著澤雅水庫的建設,村里的造紙行業也隨之被叫停。
告別了造紙,現年43歲的村民林碎香早已有了新的致富門路。十年前,林碎香夫婦在在家門口撐起攤位,賣起了豆腐鲞、番薯干等土特產。“我們村就在西雁景區入口,這一來一往的游客很多。”林碎香說,還有一些村民接受溫州酒店的預定,直接在家里加工,做好送貨到溫州。
“現在村里環境越來越好,來往的游客越來越多,豆腐鲞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林碎香說,僅她一戶,生意好時一天就能賣出100多公斤豆腐鲞,村里擺攤賣豆腐鲞的還有20多家。村里有過統計,單單一個豆腐鲞產業一年就能給全村帶來500多萬元收入。
從當初的“紙山”,到如今摸到生態旅游的金山銀山,村民們對于小村的轉型發展有了更多期待。曾經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潘永聽,如今在村里辦起了一家山里山農家樂,里面還特別設置了造紙文化體驗區。“‘紙山’文化不能丟,無污染的旅游產業更要發展。”潘永聽說,歷時多年的治污,已經治出了村里的致富新產業。 來源: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