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濟南水務片區管理員檢測管網運行狀況。本報記者 范良 攝
走進濟南水務管網管理部的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監控平臺,鼠標只需輕輕一點,任何一個區域的管網隨即呈現,不僅基礎數據一目了然,運行狀態及水壓水量也實時更新。500平方公里范圍內龐大的供水系統在此匯聚成完整體系,實現信息化、系統化、智能化。為實現這一步,濟南幾代供水人奮戰了80多年。
近年來,為提升管網運行水平,市市政公用事業局濟南水務集團加大科技投入,建設研發國內同行業領先的管網GIS系統,首次全面集成總長3500公里的“供水地圖”。公司員工可快速查詢準確管線信息,為全市供水管網日常管理、設計施工、分析統計、發展預測、規劃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大大提升管網運行效率,讓龐大的“地下宮殿”從“圖紙時代”走進“數字時代”。
有圖可循3500公里“地下宮殿”首現全貌
我市自來水歷史開始于上世紀30年代,至今已延續80多年。繁雜的供水管網遍布各地,以前只能靠圖紙分區域、分時段記載,缺乏系統性、完整性,還有很多“無名網”。
從2011年開始,濟南水務積極推進智慧水務建設,開發“十大業務系統”,通過“數據矩陣”架構起智能平臺,而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就是其中之一。經過連續幾年的普查和調研,該系統首次將總長度為3500公里的供水管網全部錄入,形成數字地圖,哪怕直徑只有幾十米的小管線全部實現“有圖可查”,地下供水“宮殿”首次全景展現。
據了解,3500公里管線總長度中,主城區管網2600公里。為提高供水管網的安全運行水平和效率,濟南水務集團將城區管網劃分為4個大片區,46個小片區,設立46名專職片區管理員,集巡檢、測壓、檢漏與定位、聯絡、宣傳與咨詢五大職能于一體,為城市“血管”把脈。現有每名管理員,都配備一臺手持終端,每人負責約57公里的管線,每3天要把所負責片區管網巡視一遍,可通過“掌上地圖”隨時將片區管線狀況反饋給管網調度中心,發現漏水等問題立即上報。
集中會診96條“多病”管線“特級護理”
實現按圖索驥、有章可循后,管網診斷服務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濟南水務集團要求片區管理員熟悉掌握管道、設施的位置、口徑、埋深等,對用戶反映的設施故障、漏水、水壓等問題能快速高效處置。
今年以來,濟南水務進一步深化GIS技術應用,完成直徑300毫米以上管網數據糾正,每半年評價一次,確保基礎數據準確無誤,提高搶修效率。同時,從今年開始,濟南水務對全市老舊管網進行集中“問診”,梳理出維修頻次高、漏點多的96條老舊管網,包括泉城路、經緯片區、經七路等重點路段。濟南水務對這96條老舊管網“重點照顧”,將檢漏周期由原來三個月縮短為45天。目前,全市直徑300毫米及以上管道暗漏檢出率已提高到50%以上。
科學預警75塊遠傳表“智排”漏水隱患
從今年起,濟南水務首次加裝完成75處區域遠傳壓力表。這種壓力表是目前最為先進的供水管網“計量器”,安裝在一些大型社區或重點管線,可實時監測管網水量壓力等信息,一旦出現大波動及時報警,將爆管、漏水等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
同時,濟南水務正通過管網GIS系統加快用戶信息采集,增加片區管理員信息采集職能,利用日常管網維護和社區走訪加強聯絡,年底前將完成928家物業、重點單位、315家二次加壓單位和3萬戶用戶信息采集任務,充實完善水務“大數據”。 來源: 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