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開始,上城區陸續在各河道邊的雨水排水口旁安裝上了一個“秘密武器”。據說,這個跟火柴盒差不多大、約2厘米厚的金屬物體作用很大,一旦晴天有人偷排污水,就能感應到并通知后臺,比人工巡查更及時、準確。
實時監測河道污水情況的電子標簽
上城區一共要建200處
在新開河甘王橋的排水口旁,記者見到了這個金屬小盒子。上城區城管局的蔡玉鋒說,這個小盒子,他們稱其為電子標簽,運用的是RFID物聯網技術。
蔡玉鋒邊說邊演示給記者看。“這是我們現在的位置,你看,這些密密麻麻的點就設置了電子標簽,正常情況下是綠色的。”蔡玉鋒說,如果排污超標,系統就會報警,同時小點顯示為紅色,“根據排污口的編號,后臺工作人員會直接把情況告訴負責該河段的工作人員,然后由他去找出排水原因。”
目前,新塘河、新開河、東河的154處排污口已安裝電子標簽。今后,還將繼續在中河、貼沙河等排污口勘測安裝,總數將達到200處。“預計全部安裝完畢會在10月底。”蔡玉鋒說。
除此之外,上城區還采用“電子河長公示牌”,實時播報河道監測信息。記者在慶春路南側的東河邊,就看到了這樣的LED顯示屏,上面細致介紹了東河的流向、保潔、防汛,以及河長、治理方案、治理時間表、水流、實時水質等信息。“上城區5條河道范圍內,共安裝了10塊電子顯示屏,都已投入使用。”蔡玉鋒說。
今年投入2500萬元
對饅頭山地區、濱江四號進行截污納管建設
電子標簽,僅僅是上城區在共建“西湖藍”中的一個小小“主力軍”,民間護水隊、河長制、電子顯示屏等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昨天上城區還傳出好消息,全區已率先實現污水“零直排”。污水“零直排”,并不是說污水不排放,而是污水、雨水都找到正確的出口,管道各司其職,把生活、生產用水對環境的壓力降到最低。
上城區截污辦主任譚鳴宇說,今年年初起,他們開始對道路、小區排水管道、雨水排放口上游的污染源點等進行普查,除去正常排水,發現還有20多個排污口存在晴天偷排污水的情況。目前,這些排污口都已經做了封堵、截流措施。針對一些偷排情況嚴重的,還進行了處罰。比如,新塘河沿線某工地,因經常把泥漿水、生活廢水排入河道,被罰了2000元。
另外,上城區范圍內那些還沒有啟動截污納管建設的區域,今年也要開始行動了。據了解,今年上城區的截污納管建設重點區塊是饅頭山地區和濱江四號區塊,兩個區塊合計將實施27個項目,投入資金約2500萬元。
除了截污納管工程外,上城區還對所有排水口建立“一口一檔”,對所有晴天排水口進行了編號和統計,便于全面掌握情況,追根溯源。同時,將每個出水口包干細分到街道、社區,借助社區和民間護水隊的力量進行長效巡查。 來源:和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