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農業面源污染?如何防治農業面源污染?農民朋友在生產過程中要注意什么?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省和巢湖市農業部門和有關專家。
????現狀:面源污染“威脅”巢湖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地膜等農用物資的不合理和過量使用,以及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體、土壤和大氣的污染。”省農業生態環境總站石潤圭站長介紹說,“目前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是造成巢湖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巢湖流域面積800平方公里,包括巢湖市居巢區、廬江縣、和縣、含山縣、無為縣、合肥市包河區、肥東縣、肥西縣,舒城縣等9個縣區。據省農委調查,該流域農業面源污染主要表現在“化肥農藥農膜用量較大,畜禽糞尿無害化處理和秸稈利用率低”等六個方面。
????化肥用量較大,有效利用率低。2005年巢湖市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公頃690公斤,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頃。這些肥料施入農田以后,只有35%~40%得到有效利用,絕大部分經揮發、淋溶和地面徑流等途徑,進入空氣、土壤和水體。同時,施肥方法簡單,以撒施為主,有的甚至在雨前拋撒,很少采用深施等措施,加劇了肥料的流失,造成了環境污染。
????農藥使用量過大,高中毒農藥比例較高。2005年巢湖市農藥使用量725噸,平均每公頃耕地25公斤,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97公斤/公頃。在施用的農藥中高中毒農藥占60%左右,農藥使用頻率提高,利用率普遍較低,大約為30%,導致大部分農藥以大氣沉降和雨水沖刷的形式進入水體、土壤、空氣中,加劇了環境污染。農膜用量較大,土壤殘留逐年累積,直接破壞了土壤耕作層結構,造成耕地退化。農田污水灌溉也加重了對土壤、水體的污染程度。
????據調查,近幾年來巢湖流域9個縣區每年畜禽養殖產生糞便達1200多萬噸,其中經過無害化處理的糞便不到總量的10%。隨意堆放畜禽糞便,日曬雨淋,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再就是,農村環保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流域內大部分農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未經集中處理直接露天堆放。
????措施一:力推生態農業模式
????記者從巢湖市農委了解到,該市將全市農村分為平原圩區、崗地、低山丘陵區、城鎮郊區4個類型區,著力推廣四種生態農業模式:平原圩區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為“豬、牛—沼—稻、棉、油、魚、禽、菱、藕”、“魚鴨鵝混養”;崗地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為“豬、牛—沼—稻、果、藥、茶、麻、芋、豆、苗木、花卉”,建立“埂—田—塘”生態系統工程;低山丘陵區的生態農業模式為“林—草—牧”、“豬、牛—沼—茶、中藥材、食用菌”;城鎮郊區的生態農業模式為“豬、奶牛、家禽—沼—菜、花、食用菌”,促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基地和奶牛養殖基地建設。
????巢湖市還把治污與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結合起來抓,引導農民大力壓縮雙季稻,改種單季稻,減少復種面積,推廣農家肥、沼肥,減輕農業面源對巢湖的氮、磷排放。在沿湖崗地大力發展經果林,如黃麓等鄉鎮發展葡萄種植一萬多畝,不僅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還削減了農藥、化肥使用量。同時,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中廟等沿湖8個鄉鎮近幾年來新挖魚塘2.3萬畝,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已經擴大到90萬畝。
????“沼氣建設,是生態農業中關鍵一環。”省農委農村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盧業勇介紹說,沼液、沼渣是優質的有機肥,沼液還具有抑制細菌、抑制病蟲害發生的作用。一個10立方米的沼氣池,每年可提供沼液15噸、沼渣2.5噸,相當于480公斤碳銨的肥效。沼渣、沼液的施用,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提高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 ????“只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才能從源頭控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源。”省農委主任畢美家表示,巢湖流域九縣區都要傾力推廣應用“豬—沼—果”、“豬—沼—菜”、稻鴨共育、稻魚(蝦)混養等生態農業模式;省市聯手抓好居巢區、和縣、廬江等3個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及15個生態農業示范點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無害化生產,打造環巢湖生態農業示范區。
????措施二:化肥農藥減量提效
????省土肥總站副站長田杰表示,目前,巢湖流域的9個縣區均實施了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今后將進一步加大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實施力度,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時推廣免耕覆蓋、秸稈綜合利用、保護性耕作和化肥深施技術。力爭用5年時間,使巢湖流域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率達到100%,化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化肥施用量削減20%以上。
????“化肥并非施得越多越好,農田投入養分過大,盈余部分并未起作用,而最終是進入土壤和水環境,造成土壤和水環境的污染。”田杰說,防治面源污染重點應在化肥的減量提效上。要從技術上指導農民嚴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鉀的比例,減少流失量。化肥的施肥方法、數量,要根據天氣情況、土地干濕情況、農作物生長期及農作物的特異性等決定,實現高效低耗,物盡其用。田杰還特別提醒農民朋友:一定要改變偏施氮、磷肥的習慣,更多地使用農家肥。
????省植保總站將在環巢湖地區建立水稻、棉花、蔬菜等安全用藥示范基地,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推廣農藥減量使用技術,力爭用5年時間,農藥施用量削減20%。該站王明勇站長表示,“一方面,各級農業部門要大力開展安全用藥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民安全使用農藥的水平。另一方面,對生物農藥推廣,政府要探索建立補貼機制。”
????措施三:發展規模養殖
????“千家萬戶的分散養殖,難以解決畜禽糞便的污染問題,必須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推進養殖小區建設。而目前環巢湖地區規模養殖比重不到40%。”省畜牧局董衛星局長介紹說,2004年以來,合肥市通過政府補貼發展規模養殖,到目前已投入2500萬元,建了488個規模養殖小區。一個規模養殖場建一個有機肥加工場,一舉兩得,既解決了污染,又獲得了大量有機肥。巢湖流域尤其是湖區周邊地區,要學習借鑒合肥市的做法,強力推進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力爭用5年時間,使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0%以上,規模養殖小區數量增加1倍。“省里將對巢湖流域養殖小區建設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
????開展鄉村清潔工程建設,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又一有效途徑。今明兩年,省農業生態環境總站將在巢湖流域的9個縣區建6個省級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實施“三清三改”(改路、改水、改廁,清垃圾、清污水污泥、清雜物),推動農村環境整治。巢湖市結合新農村建設“百村十鎮”示范工程,投入資金8598萬元,在257個示范村實施“三清三改”,并逐步實行污水、垃圾集中無害、資源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