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對天祝縣天堂鎮牧民群眾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他們喝上了潔凈的自來水。“水來了!”當清澈的自來水流進牧民馬三興家時,圍觀的男女老幼不約而同歡呼起來。馬三興看著嘩嘩流淌的清水,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做夢都沒有想到,我們世代生活在山溝里的牧民也能喝上干凈方便的水,告別馬駝水、車拉水的歷史。”過去,這里的牧民幾代人都以牧業為主,牧畜數量多,遇到暴雨洪水就把水源地污染了,澇壩上到處漂著牛、羊糞,飲水安全成為群眾迫切需解決的問題。
武威市地處西北干旱地區,降水稀少,水資源匱乏,結構型、工程型、資源型和水質型缺水的問題在全市不同程度存在。由于各縣區自然、經濟條件相差較大,部分山區人口居住分散,飲水不安全因素多、分布情況復雜,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任重道遠。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成了農村群眾最現實而迫切的問題,也成為武威市近年來積極解決的重要民生工作。
讓我們用一組歷史鏡頭,回顧我市農村群眾缺水的辛酸和吃水的變遷:
2010年5月6日,民勤縣蘇武鄉新河飲水安全工程全面開工,村民們期盼的自來水早日通進自家院中。時過半年,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變成了現實,蘇武鄉蘇山、三壩、蒲陽等14個行政村、12048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誰家來了客人,村民們第一個要夸的就是:“我們村的水現在變清了,變甜了,再也不苦、不咸了!”
2014年6月13日,天空飄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天祝縣南陽山片小康供水工程綿延20多公里的輸水管線上,一輛輛挖掘機、裝載機在施工現場來回穿梭。在雨中的每一個施工點上,飛濺的焊花、忙碌的工人、穿梭的車輛交相輝映。周邊的村民冒雨前來詢問工程進度,他們說,家里放的最多的就是盛水的容器。干旱季節群眾要到水窖取水,或者去2公里外的一口小水井挑水回家,家里的水一般都要經過“洗臉——洗手——洗菜——洗腳——喂家禽”這幾個流程,現在吃窖水、苦水、咸水的日子終于熬到頭了。
今年5月22日,涼州區五和鄉下寨村四組村民羅世強家通了自來水,他輕輕一擰水龍頭,清澈甘甜的自來水噴涌而出。羅世強指著院子里已經被封口的壓水井,感慨萬千:“過去吃水全靠它,現在用不上了。”至此,西營灌區最后一批自然村接入地表水,該灌區實現了地表水自來水全覆蓋。
至2014年底,全市累計建成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07處,共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113.5萬人……一個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如雨后春筍,破土成長,為上百萬群眾吃水難的歷史畫上了句號。“嘩嘩嘩”歡快流淌的自來水成了我市農村最動人、最和諧、最幸福的音符之一。
為了保障農村群眾都能吃上“安全水”,近年來,武威市每年都確定部分鄉鎮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爭取在短時間內覆蓋全市所有的集中居民點。今年,解決全市11.81萬農村人口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讓他們早日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是我市2015年十項為民辦實事中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
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水源保護、飲水工程建設和水質監測等方面的內容,涉及到水務、發改、財政、審計、衛生、環保、教育等多個部門,需要各有關部門在明確責任的基礎上密切配合才能做好工作。
為確保惠民實事落到實處,全市上下合力攻堅,創新機制,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加快項目推進,確保工程質量。市水務局和相關部門、單位按照集中供水與分散供水相結合,規劃布局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工程建設與環境衛生整治相結合,工程設計與飲水實際相結合,認真做好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工作;在項目建設中,工程建設嚴格按照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進行管理,按照水利工程質量檢驗規范進行質量檢測,推行施工單位自檢、項目法人復檢、縣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站終檢的“三檢制”,形成由建設、監理、施工、質監四方組成的質量保證體系,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同時,及時選派施工管理人員進駐現場協調施工單位開工建設,并嚴把施工隊伍資質關、材料設備采購關、日常管理關、質量監督關、驗收關等,在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同時,千方百計倒排工期、加快施工進度,確保按計劃進度完成建設任務;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在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投資的同時,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村群眾投工、投勞,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依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國家投資及省級配套資金均嚴格實行市級報賬制;自籌資金,勤儉節約,嚴格做到專款專用,專人管理,確保資金安全管理,高效使用,有力促進了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工程的建設進度。2015年,全市計劃解決11.81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工程,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資8657萬元,占總投資的90.5%。“讓群眾早日喝上安全水、健康水,政府責無旁貸。”市水務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我市一直緊緊圍繞“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的目標,精心組織實施,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飲水安全的長效機制,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良性運行;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成果,探索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所面臨的新課題,讓全市的農民成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受益者。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
武威市地處西北干旱地區,降水稀少,水資源匱乏,結構型、工程型、資源型和水質型缺水的問題在全市不同程度存在。由于各縣區自然、經濟條件相差較大,部分山區人口居住分散,飲水不安全因素多、分布情況復雜,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任重道遠。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成了農村群眾最現實而迫切的問題,也成為武威市近年來積極解決的重要民生工作。
讓我們用一組歷史鏡頭,回顧我市農村群眾缺水的辛酸和吃水的變遷:
2010年5月6日,民勤縣蘇武鄉新河飲水安全工程全面開工,村民們期盼的自來水早日通進自家院中。時過半年,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變成了現實,蘇武鄉蘇山、三壩、蒲陽等14個行政村、12048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誰家來了客人,村民們第一個要夸的就是:“我們村的水現在變清了,變甜了,再也不苦、不咸了!”
2014年6月13日,天空飄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天祝縣南陽山片小康供水工程綿延20多公里的輸水管線上,一輛輛挖掘機、裝載機在施工現場來回穿梭。在雨中的每一個施工點上,飛濺的焊花、忙碌的工人、穿梭的車輛交相輝映。周邊的村民冒雨前來詢問工程進度,他們說,家里放的最多的就是盛水的容器。干旱季節群眾要到水窖取水,或者去2公里外的一口小水井挑水回家,家里的水一般都要經過“洗臉——洗手——洗菜——洗腳——喂家禽”這幾個流程,現在吃窖水、苦水、咸水的日子終于熬到頭了。
今年5月22日,涼州區五和鄉下寨村四組村民羅世強家通了自來水,他輕輕一擰水龍頭,清澈甘甜的自來水噴涌而出。羅世強指著院子里已經被封口的壓水井,感慨萬千:“過去吃水全靠它,現在用不上了。”至此,西營灌區最后一批自然村接入地表水,該灌區實現了地表水自來水全覆蓋。
至2014年底,全市累計建成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07處,共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113.5萬人……一個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如雨后春筍,破土成長,為上百萬群眾吃水難的歷史畫上了句號。“嘩嘩嘩”歡快流淌的自來水成了我市農村最動人、最和諧、最幸福的音符之一。
為了保障農村群眾都能吃上“安全水”,近年來,武威市每年都確定部分鄉鎮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爭取在短時間內覆蓋全市所有的集中居民點。今年,解決全市11.81萬農村人口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讓他們早日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是我市2015年十項為民辦實事中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
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水源保護、飲水工程建設和水質監測等方面的內容,涉及到水務、發改、財政、審計、衛生、環保、教育等多個部門,需要各有關部門在明確責任的基礎上密切配合才能做好工作。
為確保惠民實事落到實處,全市上下合力攻堅,創新機制,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加快項目推進,確保工程質量。市水務局和相關部門、單位按照集中供水與分散供水相結合,規劃布局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工程建設與環境衛生整治相結合,工程設計與飲水實際相結合,認真做好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工作;在項目建設中,工程建設嚴格按照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進行管理,按照水利工程質量檢驗規范進行質量檢測,推行施工單位自檢、項目法人復檢、縣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站終檢的“三檢制”,形成由建設、監理、施工、質監四方組成的質量保證體系,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同時,及時選派施工管理人員進駐現場協調施工單位開工建設,并嚴把施工隊伍資質關、材料設備采購關、日常管理關、質量監督關、驗收關等,在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的同時,千方百計倒排工期、加快施工進度,確保按計劃進度完成建設任務;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在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投資的同時,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村群眾投工、投勞,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同時,依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國家投資及省級配套資金均嚴格實行市級報賬制;自籌資金,勤儉節約,嚴格做到專款專用,專人管理,確保資金安全管理,高效使用,有力促進了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工程的建設進度。2015年,全市計劃解決11.81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工程,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資8657萬元,占總投資的90.5%。“讓群眾早日喝上安全水、健康水,政府責無旁貸。”市水務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我市一直緊緊圍繞“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的目標,精心組織實施,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飲水安全的長效機制,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良性運行;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成果,探索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所面臨的新課題,讓全市的農民成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受益者。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