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日下午3時,濟南市水文局雨水情信息系統顯示的市內累計降水量均值已達397.3毫米,比去年同期多出140.5毫米,升幅達54.7%。
從相關部門了解到,今年降水量同比大幅增長,一方面因為去年同期降水值較往年要低,另一方面則要“歸功”于近幾日集中式的強降雨天氣。其中,僅3日晚濟南市平均降雨量就高達65.7毫米,相當于“5個臥虎山水庫或447個大明湖”。
雖然降雨量的升高意味著前期旱情的緩解,但集中式的降水過程,也給省市防汛工作帶來不小壓力。
“暴雨天氣會考驗一個城市的排水、儲水、預警等多個環節。”6日,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武凡平對記者表示,隨著國內極端天氣的不斷增多,東部沿海省市普遍會面對暴雨襲擊,完善、提高上述領域基礎建設工作,是減少損失的關鍵。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應對暴雨天氣,濟南近年來已經開始不斷加強排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在今年開工推進“海綿城市”系列項目建設,目前半數工程已經開工,其在防洪防澇方面帶來的成效,將逐漸顯現出來。
暴雨來襲
進入8月份,濟南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雨季,不過這次雨水剛一到來,就開啟了“狂暴”模式。
“(3日)晚上本來要去泉城廣場,走到桿石橋的時候雨下得已經看不清路了,從側窗看積水漫過半個輪胎。我一看不好,趕忙掉頭往高處開,才沒被淹到。”6日,開出租車的孫師傅對記者說,在其印象中濟南已經很久沒有下過這么大的一場雨了。
來自濟南氣象臺多個降水監測點數據顯示,3日晚18時左右市內迎來入夏第一場大暴雨,部分地區一小時內降水量即超過50毫米。截至20點,降水量最大的商河縣24小時內降水量已高達166毫米。而受到此次強降雨影響,濟南年內降水量也突增至390毫米,超出去年同期50%左右。
不過,濟南市氣象臺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相較往年同期,今年的降水量并不突出,同比暴漲的原因更多是因為去年降水量較少所致。至于近日的暴雨,相關人士認為,只是因為大氣條件和水汽輸送條件都比較合適,所以導致一定時間段內雨量較大。
值得關注的是,類似強降雨情況同期也在山東多地出現。記者查閱的8月1日1時至4日16時的降水圖顯示,在這期間山東省內123個縣級監測站中有118個出現降雨,平均降水量為53毫米,其中最大降雨量出現在惠民,為322.3毫米。
實際上,在業內看來,此次強降雨更像是雨季因為“姍姍”到來,做出的一種“補償”。山東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高理表示,一般來說,往年7月中上旬我省就開始進入雨季,因為此時副熱帶高壓北抬,全省正處于副熱帶高壓邊緣,容易產生大范圍強降雨天氣。但是前不久影響山東的臺風“燦鴻”,卻沒有按照原本的軌道移動,而是提前將副熱帶高壓頂到了東北地區,才導致雨季向后延遲了一陣。
當然,雨季的到來,也意味著山東將告別前期的抗干旱模式,正式轉入防雨澇階段。“前期部分地區出現漬澇風險,且目前我省上空仍有降水云系在發展,預計未來3天仍會有降水,不過強度已經有所減弱。”山東省氣象臺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雨洪“戰略”記者注意到,在迎接雨季到來同時,強降雨天氣造成的損害,已引起各方關注。
“3日一晚上都在和師傅們整理貨物、等雨停、等路上的水退下來,到了凌晨2點多才發出去一部分,有些單子甚至要耽誤一個工作日的時間。”6日,位于濟南二環北路物流市場的順坤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德軍說,近來突發的幾次強降雨天氣,令其損失不小。
武凡平對記者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水循環發生變化,大氣環流出現異常,造成了異常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發生的復雜局面,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的頻次、強度有增多、增強的趨勢,而其帶來的危害也愈發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視。
“因為城市的人口密集、排水不暢等問題,使其受強降雨影響造成的損失更大。”武凡平表示,這首先緣于城市經歷快速發展后,硬化道路所占面積不斷增加,使可以令雨水滲入的草地、水溝大大減少,導致排水、儲水均出現困難;另外,城市帶來的“熱島效應”,也會使得其上空聚集更多的水蒸氣,因此要應對更多的降雨量。
而對于如何防范強降雨天氣的危害,武凡平也認為,加強排水、儲水基礎建設勢在必行。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濟南就開始實施小清河整治、臘山河分洪等多項工程;同時對65條城區河道全面疏通整治,提高泄洪能力;并且濟南還開展雨污水管道新改建、雨污分流等工程,以加強城市排澇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今年濟南正式入選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目前近半工程已經開工。“海綿城市,就是提高綠地、道路的滲水、蓄水能力,使得降雨帶來的技術能夠在當地消化,不會匯流起來形成洪澇災害。就像海綿一樣,既能吸水、又能放水。”武凡平解釋說,通過完善此類項目建設,雨季可以防澇、旱季可以抗旱,可謂一石二鳥。
不過,武凡平也表示僅僅完善道路、綠地的“海綿”功能,尚難應對大暴雨級別的天氣。“要想進一步加強抵御能力,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是較佳選擇,比如提倡屋頂綠化等。因為綠色植物不僅有利于吸水,更可以緩解城市出現的‘熱島效應’,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水利專家分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預計2020年山東用水量將比當前上漲40億立方米至50億立方米,全省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6,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5,位居全國第26位。同時,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且年際間變化大。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同時,我省每年夏季有大量棄水,造成了結構性浪費,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科學開發利用雨洪資源,有效增加水資源供給,提高防洪調蓄能力,促進生態保護與修復,成為破解我省水資源瓶頸制約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這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區域協調進步、保持經濟社會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據對濟南雨洪利用較有研究的專家介紹,濟南市進行雨洪利用的主要方法有:一是雨污分流,鋪設雨水下滲管道,沿途補給地下水;二是建立集水設施,利用地面、房頂雨水收集系統,澆灌綠地,回灌地下水;三是濟南自然沖溝較多,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加大雨洪資源攔蓄利用;四是強化綠地建設,增加入滲能力;五是出臺與雨水利用相關的法律法規。
記者了解到,從去年開始,我省將重點實施大中型水庫增容、新建山丘區水庫、新建平原水庫、新建地下水庫、新建河道攔蓄、跨流域雨洪資源調配、南四湖東平湖增容等工程建設。規劃總投資642.87億元,新增興利庫容35.14億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38.64億立方米。
整個規劃將分兩期實施,2016年前實施一期工程,匡算投資270.26億元,新增供水能力21.33億立方米,重點緩解“兩區一圈一帶”等區域水資源短缺矛盾,有效保障防護區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基本解決沿黃地區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大幅改善地下水漏斗、海水入侵等地區生態環境質量。2025年前實施二期工程,匡算投資372.61億元,新增供水能力17.31億立方米,實現城鄉生活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生態環境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來源:慧聰水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