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向記者表示,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有利于共同保護水環境,促進人水和諧、綠色發展,引領全國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記者了解到,以長沙、江西、武漢為代表的長江中游城市已在醫療、社保、教育、科技、水生態保護等方面有所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省“抱團”打造加工貿易承接地
實施意見鼓勵和推動跨省、跨江、跨區域合作。明確提出加大長江中游城市群推介力度,加強三省產業分工和配套協作,共同打造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城市。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江西投資經商辦企業的湖南人和湖北人已近60萬人,創辦企業7000多家,江西到湖南、湖北投資經商辦企業的有50多萬人,注冊企業8000余家。湖南省商務廳副廳長羅雙峰曾表示,去年兩省實施的項目340個,到位資金200億元,湖北成為湖南第5個境內資金來源地。
上個月,湘、鄂、贛三省商務廳簽訂合作協議,結合三省優勢和產業發展實際,建立招商信息共享合作機制,鼓勵企業相互投資和錯位互補發展,實現產業轉移雙贏、多贏格局。
在湖北省內,跨區域合作已經著手實施。按照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老河口、谷城、丹江口攜手打造的“丹河谷”組群共建生態經濟發展試驗區。目前,老河口已與丹江口、谷城對接,建立并健全了三地會商協作機制、重大項目協商共推機制、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開展全方位、經常性、多層次、寬領域協商合作。
同時,江漢運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和竹溪—竹山—房縣城鎮帶一體化建設,武漢、洪湖共建新灘工業園,五峰民族工業園等飛地工業園,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合作,荊州融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也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跨區域合作建設“生態湖北”
目前,正在建設的武漢城市圈、環長珠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都是在“共飲長江水”的維系之下。維護長江的生態安全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最核心的內容以及最終建設的目標,關系到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全局。
對此,實施意見提出,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建設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湖北”。嚴格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沿江城市為重點,加快推進工業集聚區和城鎮的污水、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等。
記者了解到,去年湖北省出臺了《湖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4-2030年)(草案)》,正式啟動生態省建設,這部規劃,也是湖北省未來十余年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綱。
“武漢城市圈、長珠潭城市群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生態文明建設和制度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因此,可以期待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一個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6月26日向記者表示,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有利于共同保護水環境,促進人水和諧、綠色發展,引領全國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湖北省環保廳污染防治處負責人介紹,為建設生態省,在水環境保護措施方面,湖北省重點推進的是“三江(長江、漢江、清江)、三庫(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漳河水庫)”水污染防治。其中,在長江干流湖北段,以沿江工業園區為依托,按照區域環境容量和資源限值條件,限制發展造紙、化工、冶金等高耗水的行業,合理布局船舶制造、港口開發,系統規劃與管理取水體系和入河排污口,調整優化取排水格局。葉青表示,長江中游城市群要建立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打破行政區劃格局,區域合作治水、用水,借鑒國內外生態保護成功的經驗,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進行深度、長效合作。“打破跨行政區域各自為政的格局,形成流域環境生態保護上下聯動機制。”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說,三省應建立高效、統一、嚴格一致的生態文明體系,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建立上游和下游、農村和城市、生態受益區和生態保護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
協同共建保障醫療、文化、教育發展
6月26日,湖北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湖北人社部門已組織并參與三省圍繞區域合作,正積極開展相關的政策銜接,通過點對點的溝通,推進重點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協作。
湖北正計劃發揮武漢的衛生資源優勢,為長江中游城市提供醫療服務。將在點對點實現異地就醫聯網結算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武漢市人社局透露,今年年底武漢與長沙、合肥、南昌有望實現職工醫保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受益對象為“按照四市職工醫保有關規定參保,并符合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條件的人員”。
6月24日,記者走訪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武漢市婦幼保健院等多家醫院,發現“中部醫療之都”的優勢已在顯現,多家醫院已與贛湘等地大型醫院搭建起遠程醫療平臺。武漢的專家不用出遠門,就能通過遠程系統為外省病人看病。
亞心醫院總經理葉紅對記者介紹,目前,醫院已在先試先行,打破地域概念,與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份城市提前進行醫療互動,并搭建起新農合信息化對接平臺。病人轉診,回到當地可享受新農合報銷,如九江、阜陽等城市的患者,甚至實現直補,在醫院辦理出院手續時,只需繳納自費部分,其余報銷部分則由醫院和當地新農合部門對接完成,患者看病少跑路,減少負擔。
“中部城市群的醫療聯合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規劃。”葉紅說,如果中部城市群在醫療費用、醫療資源上能夠互相整合,實現互訪,方便病人就醫,將是拉動社會經濟發展最大的保障。她說,醫療戰略規劃要走在最前面,才有可能保障中三角城市經濟、文化、教育以及人才的流動。來源:慧聰水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