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水務企業而言,漏損造成的損失是一個極其頭疼的問題。我國的漏水管理現狀并不樂觀。我國城市供水統計年鑒數據表明,全國范圍的666個城市2011年供水管道長為57.38萬千米,2011年全年供水總量為513.42億噸,年末的供水綜合生產能力為2.67億噸/天。
作為全球唯一的智慧水務解決方案供應商,施耐德電氣全球解決方案事業部水行業/智慧城市行業總監楊虎進曾經利用上述數字算過一筆賬。若以平均漏損率20%計算,中國水務企業一年的漏損水量為102億噸。若以每噸水的供水成本1.5元計算,每年因漏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54億元。若以售水的每噸水價2元計算,則漏損水量的經濟損失高達200億元以上。如此巨大的損失恐怕要讓水務企業好好反思一番。
中國水務企業漏水管理存在的問題比較多,我們不妨對此進行一番梳理。比如,水務企業的基礎設施老化,管網等設施沒有及時維護;管網基礎數據不完善、不準確;管網監測不全面,漏水監測設施不完善;缺乏分區管理;信息系統很多、分散,數據不統一;管網、調度、客服的系統各自獨立;缺乏統一的漏水管理平臺,缺乏有效的漏水管理機制;被動式漏水管理,效率低,效果不明顯;檢漏通常只能維持漏損水平,而不能有效降低漏損等。
解決漏損需要全面的產銷差管理和漏算控制解決系統。在新技術變革帶來的影響下,智慧水務的發展對控制漏損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用。在世界上,曾經有兩個著名案例充分說明了智慧水務的前景和趨勢。
第一個例子是卡塔爾管網漏損管理。2007年,卡塔爾的供水管網產銷差率為59.1%,其中物理漏損占33.5%。為了應對國際重大賽事的需要,卡塔爾急需降低產銷差率,節約水資源,提高供水收益率。在運用智慧水務對漏損進行控制管理4年后,卡塔爾管網的產銷差水量降至原來的一半,每年節約1400萬歐元。每年減少1540噸漏損,產銷差率則從59.1%降到20.9%,尤其是物理漏損從33.5%降到8.2%。該國的水務公司也成為海灣地區運營效率最高的水務公司。
另一個例子是英國的Anglian管網漏損管理。通過剖析水網建設維護中的問題,施耐德電氣利用智慧水務解決方案幫助英國最大水務公司減少5%漏損,而自運行以來,每年解決約27000個漏點,達到了英國最低的漏損率水平,大幅度提高了運營效率。
目前,中國的城市水務企業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比如,國家政策越來越重視水問題;供水企業越來越多面臨市場競爭;資源日益緊缺;水資源用戶的維權意識逐漸成熟、供水企業的服務急需轉變等。然而,中國的城市水務企業最需要重視的一點是,智慧水務的大數據集成分析和挖掘應用。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甚至是核心資產,數據資產及數據專業處理能力將成為水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按照楊虎進的看法,未來水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水務物聯網獲取水網數據,以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提供長期決策支持和增值服務,應用移動終端的便捷性,加快數據和業務的流轉,從而提高公司的科技儲備和資本市場戰略收購能力。
從新技術的發展來看,應該說,智慧水務已經成為水務管理的方向。不過,盡管智慧水務的建設收益前景可觀,其發展還需要克服許多具體障礙。比如,有的中國水務公司對智慧水務的概念認識不清,有的企業在投資智慧水務的過程中總想一蹴而就,還有的企業仍在觀望。與此同時,一些公共數據資源如何有序開放和共享,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等,也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是無論如何,智慧水務的發展已經時不我待。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