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北京市排水集團于2013年起啟動實施中心城區75座雨水泵站的升級改造工程以來,目前已完成47座泵站的改造升級。
此外,目前北京市已經在下凹式立交橋雨水泵站建起了34個調蓄設施,蓄水能力達14萬立方米。北京市最終將修建61個調蓄池,蓄水能力將達21萬立方米,接近陶然亭湖的蓄水量。
降雨過后的左安門雨水泵站
6月6日下午,北京市氣象臺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當天下午5時許,伴隨著電閃雷鳴,降雨如期而至,部分地區出現強降雨天氣,記者注意到,不少在路面上行駛的車輛為保證安全都打起了雙閃,有的車輛甚至緊急行駛到路邊暫時停靠。
而此時,李耀武也進入了緊張的備戰狀態。
“雖然天氣預報說這只是短時雷雨天氣,但為防止出現險情,我們還是要加大巡查力度。”李耀武在事后接受采訪時說道。
李耀武是北京市排水集團第一管網分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據了解,他與另外兩名工作人員除了負責左安門雨水泵站的日常巡查、檢修工作外,還負責永定門雨水泵站和西浦雨水泵站的相關工作。
“接到警報后,我們就奔走于這三座泵站之間,從檢查電器設備、點檢機械格柵,到雙路電源切換等一些突發事件的應對準備工作,每一項工作都馬虎不得。”李耀武說,“開始降雨后,我們還要開啟機械格柵密切關注水位,隨時匯報降雨量和初期雨水池的蓄水情況,并根據液位順次開啟泵站水泵抽升。這次降雨比較少,左安門雨水泵站只用初期雨水池就可以完成蓄水,所以沒有啟動抽水泵。”
“雖然降雨在當天晚上7點左右就結束了,但是降雨結束后還要做后期的數據統計以及一些匯報工作。全部工作完成已經到晚上10點了。”李耀武說。
排水標準提高至10年一遇
那么左安門雨水泵站究竟是怎樣運行的呢?
據王洪江介紹,6月1日進入汛期后,左安門雨水泵站的監控設備和遠程傳輸設備已經啟動24小時運行,在泵站監控室甚至排水集團的調度大廳,都能看到泵站的各個角落。
一旦發生降雨,雨水首先來到初期雨水池,這座雨水池的容積大約有2000立方米。當水位線達到約海拔32米高時,初期雨水池會自動關閉。與此同時,泵站開始抽水。如果此時降雨持續增大,河道水位升高以至于泵站的水無法再排入河道,那么調蓄池就發生作用了。無法排入河道的水可直接排入調蓄池,這座調蓄池可容納6000余立方米的水量。
據了解,左安門雨水泵站于2014年改造完成,升級改造后泵站抽升能力提高至2.61立方米/秒,新建蓄水池8026立方米,改造后的泵站排水標準從3年一遇提高至10年一遇。
34個調蓄設施已投入使用
據介紹,除左安門雨水泵站外,北京市排水集團所屬的84個雨水泵站和34個調蓄池均已進入“備戰”狀態。
據了解,北京市排水集團于2013年起啟動實施中心城區75座雨水泵站的升級改造工程。通過新建雨水管線、增大管線管徑,以及增加雨水箅子等措施,強化雨水收集能力,并通過對泵站進行抽升能力改造,以及增加潛水泵等措施,提高抽升能力。全部改造完成后,抽升能力由原來的38萬立方米/小時提升至72萬立方米/小時。目前已完成47座泵站的改造升級。
此外,對有建設條件的泵站建設調蓄池,目前本市已經在下凹式立交橋雨水泵站建起了34個調蓄設施,蓄水能力達14萬立方米。北京市排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計劃,全市最終將修建61個調蓄池,蓄水能力將達到21萬立方米,接近陶然亭湖的蓄水量。
“調蓄池在橋區排水達到飽和的情況下啟動運行,2014年汛期,全市降雨偏少,北京排水集團泵站調蓄設施集蓄雨水8.2萬立方米。收集起來的雨水也將被越來越廣泛地用于道路降塵、綠化灌溉、洗車、補充河道景觀用水等。”這位負責人表示。
一座地下三層的“宮殿”
就在幾天前,記者曾來到李耀武工作的左安門雨水泵站進行實地探訪。
左安門雨水泵站位于左安門橋的東北角,記者穿過左安門環島到達了雨水泵站。
推開大門,一股涼氣襲來,室內一片漆黑,記者拿起事先準備好的手電筒,邁下臺階深入泵站內部。不久,一片開闊地躍然眼前,幾十根柱子林立于此,漫步其間,猶如置身于一座偌大的宮殿。“這一層是用來存放設備的,雨水不會進入。”北京市第一管網分公司泵站運行負責人王洪江介紹道。
“這里一共有三層,下面兩層才是存放雨水的。”隨著王洪江的指引,拾階而下,記者來到初期雨水池,走到最底層時,看到少量雨水殘留在池內。
“初期雨水中除了垃圾、沙土等,還含有大量有機污染物。對初期的雨水,進入初期雨水池后,我們會先進行處理,再排到河道之中。”王洪江說。
他山之石:盤點國外大都市的雨水排蓄系統
有人說,雨水排蓄系統的規劃要有前瞻性、維護要有長期性,畢竟,這是一項關乎民生的事業。對于世界上不少大都市而言,雨水蓄存早已不是新鮮話題。
此前,有媒體報道過位于日本東京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統——“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這座排水系統建造于1992年至2006年之間,共耗資30億美元,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
據統計,該系統為城市排水的效果十分明顯,2000年,總降水量159.5毫米的大雨造成了236戶人家被淹,而2004年“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部分投入使用后,193.9毫米的大雨只導致14戶人家被淹。
其實,日本早在100多年前就已開始大力興建排水系統,目前東京都23個區下水道總長度約1.58萬公里,相當于往返東京與悉尼的距離。
此外,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運用地下儲水設施來應對集中降雨,公園、小學和家庭等容易積水的地點都建造有不同大小的地下蓄水池。其中最為大型的有四個,其大小可用“宮殿”來形容,“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是其中之一。
而與北京同為內陸城市,法國巴黎人腳下有2400公里的排水管線,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有近2000人的專業工人維護這個龐大的“地下系統”。
在德國柏林900平方公里土地之下,從1873年就興建了第一條下水道開始到今天,排水管道已長達9500公里,相當于從柏林到北京的距離。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