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是一場硬仗,更是一場持久仗。一年多的艱辛,已經換來全省水質的明顯改善——地表水中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1.8%;Ⅰ、Ⅱ、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3.9%。全省水質總體向好,但我們遠沒到可以松氣、喘息的時候,苦練內力、久久為功,才是當下應有的態度。
治水不是給人看的,“表面功夫”要不得。記者在督查和回訪中常??吹剑簧俚胤秸畷攸c“包裝”一些治水項目,作為“門面”供人參觀。例如記者曾經督查的某地,一邊耗資數千萬元,給河道做駁坎、種大樹,甚至在遠離市區的河道旁修建豪華公園;一邊又抱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經費不足。這種行為,是典型的“面子”心理作祟,喜歡花哨,不重基礎,忘了治水的初衷和本質。
治出好環境、好生態,本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初衷。但是,我們需要的是群眾真真切切得到實惠,實實在在享受美麗家園,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櫥窗式展示。少一些面子工程,多一些真抓實干,群眾自然會看到政府的誠意,認可相關的政績。
省委、省政府制定“五水共治”三年行動計劃,并非開出“速效藥”,更不是各地急功近利的借口。相反,這三年應該是我們苦練內功、扎實布局的階段。如今,三年行動計劃行程將半,大量的治水工程、治污項目、水利設施都已啟動建設。數據顯示,去年至今,我省為“五水共治”投入資金已逾2000億元。
這些治水項目,大都是看不見的“地下工程”。我們要把這些項目真正做成百年工程,把錢用在“刀刃”上,從而爭取治水的長遠實效。我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政治覺悟,更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治到深處是轉型。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水是我省推進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五水共治”這場硬仗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因此,我們要的治水成效,不止是水清岸綠,更是騰籠換鳥、轉型升級。
可以說,治水這場硬仗,硬就硬在這里,難也難在這里。如果狠不下心關停高污染企業,如果舍不得眼前的稅收和GDP,如果對經濟轉型缺乏深刻認識和長遠規劃,治水就會變成“割韭菜”,割了舊的冒出新的,陷入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唯有站在轉型升級的坐標上認識治水工作,以久久為功的決心和毅力狠抓治水工作,這場硬仗,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新模式,也才能真正實現。來源:新浪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