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106個春秋,鮮有爆管發生
本報訊 昨日,位于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一段長約200米的供水管道退出運行,與普通管道不同的是,這段管道建于清朝光緒34年(1908年),宣統元年(1909年)通水,運行至今已106年。
武漢市水務集團介紹,為配合地鐵6號線六渡橋站建設,該集團對這處地下直徑20英寸的供水管道進行遷改,將已經運行百余年的管道退出運行,在新規劃的區域內鋪設了200米長的直徑為500毫米的供水管道。
武漢最后一段百年管道
武漢市供水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909年。1909年9月,漢口成為繼上海、廣州、天津之后第四座擁有“自來水”供應的、具有近現代化標志的城市。據《武漢文史資料》記載,當年各方勢力爭辦水電,張之洞曾批:“查自來水、電氣燈兩項,弭災衛生,關系緊要;惟大利所在,迭經各國洋商懇請攬辦,本部堂以事關中國主權,概行謝絕未允。”1906年,浙商宋煒臣在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批示下,創辦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以水電為主業。
據《商辦漢鎮既濟水電公司第一屆報告》中記載,宗關水廠于1906年秋動工興建,為解決漢口城區的供水,1908年秋,在漢口后城馬路張美芝巷口(今中山大道前進五路口)建設水塔,1909年8月,宗關水廠竣工,漢口水塔落成,9月4日水廠投產供水。此次退出運行的供水管道,就是當年由宗關水廠向漢口水塔及周邊區域供水的主供水管道。當時,這些管道都是從英國進口的。
記者從水務集團供水管網監測系統(GIS)中獲悉,該段管道在水務集團6000多公里管道中運行時間最長,也是武漢市最后一處最老的供水管道。
服役時間長但鮮有爆管
為什么100年前的供水管道現在還在運行?對于市民的疑惑,武漢市水務集團解釋,武漢市中心城區有主供水管6000多公里,其中有1/3是老舊管網,為鑄鐵管和水泥管。由于管網改造對道路周邊的交通影響較大,水務集團只能配合城市建設見縫插針地更換老舊供水管道。這樣可避免道路重復開挖,也節省改造成本。
由于城市不斷建設,地鐵6號線六渡橋站的這一處水管已經是武漢市最后一段百年管道。而這種管道的“扎實”之處在于,這么多年,水務部門一直沒有管道維修和爆管的記錄。武漢市水務集團維修人員介紹,這類英制管道雖然服役時間超長,但由于其材質為生鐵,其管壁比國內制造的鑄鐵管和球墨鑄鐵管要厚,整個管道厚實耐用,百年來鮮有爆管發生。
運行時間超過100年的供水管道在國內并不多見,經武漢市水務集團與地鐵施工方協商,在地鐵建設施工過程中,會盡可能保護好這段管道,并在合適的時候將其取出,作為見證武漢民族工業和自來水事業發展的文物進行收藏。
為配合地鐵建設,漢口六渡橋一段長200米的供水管道退出運行,該管道已運行106年。來源: 長江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