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用水千般難
“娘家在華家嶺班岔村,小時候每天和姐姐要到深溝里抬兩趟水,天一下雨就用上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在屋檐下接水。后來嫁到第三鋪,每天清晨雞一叫就得去溝邊的泉里挑水,遲了就要排隊等。有一次挑水去遲了,排隊等了兩個多小時才舀滿兩桶渾濁的泉水,挑著水回家時腳下一打滑摔倒,兩桶水全倒了,腳也扭傷了!”孫雅琴回憶道。
90年代,通渭縣大力實施121雨水集流工程,人畜飲水問題得到一定緩解。“水窖的蓄水二三月份就用完了,大多年景春季大旱,無法蓄水,就雇車到侯家坡或縣城拉水,拉一方水50元錢,每年要拉三四方水才夠用。”第三鋪鄉第三鋪村村民楊青峰說,如果要蓋房搞工程用水的話,那肯定得花錢拉更多的水。“即便是現在引來了洮河水,家里用水也習慣循環利用。特別是老一輩人,多用些水仍然舍不得。”楊青峰說。由于用水難,一盆水洗完菜澄清了洗臉,洗完臉給牲畜和食,通渭人從小便養成了“節水意識”。在許多通渭人的記憶里,這樣的用水習慣是理所應當的。從排隊挑水到水窖集水,從外地拉水到如今的扭開水龍頭取水……“標配”的變化卻未曾改變人們節約用水之心。
眾志成城引“活水”
2011年6月,通渭縣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開工興建。面對這項通渭水利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工程,全縣人民歡欣鼓舞。縣委、縣政府將此項工程作為徹底解決全縣干旱缺水的“生命工程”、惠及子孫后代的“民生工程”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號工程”科學謀劃,細化措施,強化監管,高標準、高質量快速推進。
“1958年上大引洮,我們在渭源馬家山開挖渠道,沒有技術,全憑人海戰術,工程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時隔50多年,我現在都78歲了,雖然幫不上忙,但親眼目睹著大型機械開挖引水渠道,聽著機械的轟鳴聲,打心底里高興。”自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大山羊場調蓄水池工程開工以來,馬營鎮赤砂村的“老引洮”張思俊老人每天要到工地上看看。
該工程按調水量分攤投資4.05億元,規劃建設調蓄水池4座、泵站2座,埋設干管5條211.65公里、支管78條678.39公里、分支管103條337.60公里,建成后將覆蓋解決全縣18個鄉鎮169村1794社31.2萬人生活用水和4.2萬頭大牲畜、17.6萬小牲畜養殖用水。主要控制性工程大山羊場調蓄水池、干支管道、村級管網均已建成,完成管網入戶6.62萬戶,入戶率達90.6%。今年1月10日下午5時,洮河水通入大山羊場調蓄水池,標志著通渭人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終于變成了現實。
終得“甘露”沁心田
洮河水還沒有淌到村里,但已淌到人們的心里。居于牛營山下的華川村徐鋪社54戶農戶是該縣最先試通水和最早享受到洮河水的?,F年80歲的村民徐進賢家是該社最早通上洮河水的農戶,徐進賢老人的歡喜之情溢于言表。通水當天,他特意準備了順口溜喜迎洮河清流:“往昔干旱困隴原,如今水滿賽江南;扭開龍頭噴瓊漿,充盈廚室沁心田。”
引洮工程的成功不僅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更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家里前年就安裝了太陽能,可上水要用水泵抽,洗個澡生怕費電費水,也就等到過節才洗一回澡。”第三鋪村村主任王海軍說,“今年洮河水通了,既不用電也不怕缺水,想啥時候洗澡就啥時候洗,幾天不洗澡就覺得渾身不舒服。”
自大山羊場調蓄水池通水后,該縣抓質量、促進度、保安全,試通水工作有序推進,甘甜的洮河之水正在逐步走進千家萬戶。截至目前,該縣大山羊水廠已累計調蓄水量62萬方。其中通過調水專線向錦屏水庫注水40萬方,開展各類管道試水5萬方,通過城區應急供水管線向新店子水廠供水17萬方。城區5.6萬居民和馬營鎮、第三鋪鄉、平襄鎮5所學校、2所幼兒園、16個企事業單位及9村26社的2.61萬人用上了甘甜的洮河水。(通訊員 趙世軍)來源:中國甘肅網-甘肅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