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了,來了,水來了……”當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交城縣西營鎮石侯村數百戶村民家時,全村男女老幼不約而同地歡呼起來。只需輕輕一擰,干凈清潔的自來水便從水龍頭中流出,方便、衛生。
“以前在電視上看見自來水接到家里,羨慕得很,想不到,這樣的生活,自己也能過上,從此不再挑水生活了。“”我們以后不用為喝水發愁了!“”用水有了保障,我們可以栽種果樹,發展庭院經濟。”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春日呂梁,陽光沐浴著廣闊大地,甘露滋潤著萬物生靈。近年來,這樣的情景陸續出現在呂梁市許多為水發愁的農民家中。而這背后,凝聚著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水利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
247萬群眾直接受益
從 2006年國家啟動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呂梁市各級政府和受益區群眾投入了很大資金和人力、物力,新建了一大批農村飲水安全骨干工程,恢復、改造了部分原有農村供水工程,使全市農村居民飲用水在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水源保證率等方面基本達到了國家所要求的安全或基本安全指標。
一份資料顯示,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年(2005 年—2014 年),呂梁市共投入資金11.38億元,其中中央資金7.09億元。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723處,解決了4870個自然村、237.22萬人和411所農村學校、9.63萬名學校師生的飲水不安全問題,累計 247萬余農村居民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到2014年底,全市共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131處,其中:提水工程3359處、引水工程892處、蓄水工程880處,承擔著332.31萬農村人口的供水任務。全市共有連片集中供水工程108處,其中包括13處規模較大的“千噸萬人”工程,承擔著 776個自然村、89.77萬人的供水任務。特別是交城、文水、汾陽通過建設大規模集中供水工程,使平川區改變了祖祖輩輩飲用苦咸水、高氟水、高砷水的歷史。孝義市根據城市化發展需要,將水利系統建設的農村除氟集中供水工程和城市自來水公司進行合并,成立水務局統籌解決城鄉供水。在重點解決水質達標和水源保證率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村莊建設自來水入戶工程,提供用水方便程度。但因我市受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限制,建設自來水入戶難度較大,特別是還有657個自然村飲用旱井水,使自來水入戶率較低。到2014年底,全市自來水入戶人口227.23萬人,入戶率為73.5%。
2014年呂梁市啟動了縣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中心建設,第一批文水、交口、中陽三個縣級水質檢測中心已經開始建設,2015年 5月可開始檢測工作。剩余 10個縣級水質檢測中心已經列入2015年建設計劃,2015年底可建設完成并投入運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中心建成后,可以對各縣(市、區)轄區內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質進行內部巡檢,對較大規模集中供水工程供水水質開展日常檢測,監控供水水質,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質合格,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
6種模式管好用好
讓老百姓喝上安全水這只是第一步,關鍵是政府和百姓要齊心協力,管好水、節約水,真正讓水長流,群眾長受益。針對各地實際,呂梁市不斷創新農村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六種管理辦法,使這一民心工程發揮出了最大效益。
——水利局直接管理。主要針對全市21處規模大、受益人口多的集中供水工程,由縣水利局成立管理站直接管理。
——鄉鎮政府或鄉水管站管理。主要針對全市39處跨村連片供水工程,由鄉鎮政府成立管理站進行管理或由鄉鎮水利站進行管理。
——拍賣使用權。即拍賣供水工程 10年或15年使用權,購買者按照供水合同進行供水管理,全市涉及104處工程。中陽縣有70處提水工程拍賣了使用權,拍賣資金采取銀行專戶存儲,存折由水利局管理,密碼由村委掌握,
該資金專項用于工程大修費。
——承包管理。承包管理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管理形式,通過試運行后根據各項運行費用和合理的管理費,核定供水水價后再公開競爭管理人員。
——村委集體管理。對引水工程和村集體經濟相對好的工程采用村委統一管理。村集體經濟相對較好或村干部選舉承諾不收水費的工程,由村委確定專人或專業團隊進行管理,各種費用由村委承擔。
——村民自建自管工程。由村民個戶投資國家適當補助建設的旱井工程或單戶、聯戶建設的小型提引水工程,由農戶自己進行管理,費用自己承擔。
9萬人任務今年解決
“讓所有農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做出莊嚴承諾。為了讓這一承諾變為現實,呂梁市各級再接再厲,繼續為老百姓吃水問題奔波忙碌。
2015 年,呂梁市計劃投資 4680 萬元建設133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 156個自然村、8.07萬農村居民和8所農村學校、0.81萬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直接受益群眾近9萬人。
飲水思源,更要思“遠”。“十三五”期間,呂梁市將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基礎上,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農村飲水安全的總體要求,順應農村居民對改善飲水條件的迫切需求,注重輕重緩急、近遠結合、量力而行、可以持續的原則,綜合采取新建、擴建、配套、改造、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證率和工程運行管理水平,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體系,實現農村飲水工程的提質增效,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