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江與水庫聯網一期工程昨日正式竣工通水。廣州日報記者盧政 攝
江庫聯網一期工程昨日通水 可保障東莞半數鎮街、半數人口的飲水安全
(記者黃江潔)昨日,東莞市東江與水庫聯網一期工程(以下簡稱江庫聯網工程)正式竣工通水,工程總庫容達1.8億立方米,可保障東莞半數鎮街、半數人口的人口飲水安全。
待兩期工程完成后,8座聯網水庫可儲水1.1億立方米,可滿足全市應急用水25天。屆時,東莞以東江水源為主、境內水源為輔的供水格局基本形成,僅依靠東江單一水源、抗風險能力低的問題將得到解決。
缺水:人均水資源量僅全省水平的15%
“東莞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為20.7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53立方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線,僅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2133立方米的15%,一句話,就是人多水少。”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東莞又是一座供水水源單一的城市。該人士介紹,東莞背倚東江,卻唯有東江,東江供水占全市城市用水的九成多。“一旦發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或遇到特枯干旱年,全市供水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東莞用水安全保障問題,2005年,東莞市提出并啟動了供水水源及應急儲備工程—東江與水庫聯網供水工程。
東線水庫聯網工程已完成 西線未啟動
據介紹,工程通過建設輸水通道,將中部及沿海片3座中型水庫(同沙、橫崗、松木山)和5座小型水庫(水濂山、白坑、蘆花坑、五點梅、馬尾)聯網,從東江取水,以松木山水庫為調節樞紐,輸水至其他7座聯網水庫,形成以東江水源為主、水庫調蓄為輔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水資源配置工程又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投資估算23.1億元,包括輸水干線工程和東線水庫聯網工程,輸水線路為:從石排鎮沙角村的東江段取水,通過37.9公里的輸水線路,輸送到松木山水庫,并以松木山水庫為樞紐,輸水至馬尾-五點梅-蘆花坑水庫;二期工程為西線水庫聯網工程,是以松木山水庫為樞紐,輸水至同沙-橫崗-水濂山-白坑水庫,線路長31.8km,投資估算18億元。
一期工程自2007年動工建設,目前已完工通水。
保障15鎮街350萬人用水
市水務局介紹,水資源配置兩期工程將聯通市內8座水庫,最終形成互通互濟、聯合調度的供水網絡。建成后,總庫容可達1.8億立方米,聯網8座水庫可儲水1.1億立方米,規劃常態供水面積1140.4平方公里,供水區總人口350萬人。
“若按每日用水量440萬立方米計,可滿足全市應急用水25天。同時,工程規劃的日供水量可達到230萬立方米,全面緩解東莞市缺水問題較為突出的接近一半面積、一半人口的中部及沿海片15個鎮街(園區)的飲用水安全問題。”
投25.2億元整治“水缸”水質
江庫雖然聯網了,但作為蓄水池的八大水庫,水質卻不容樂觀。“8座水庫中,水濂山水庫水質是最好的,看上去很干凈,但也只有III類,其他水庫都是IV類,還有劣V類。”市長袁寶成坦言。
為了保證“水缸”干凈,江庫聯網工程還包括總投資約25.2億元的水源保護工程,即通過圍網隔離、截污清淤、人工濕地工程、雨季溢流污水系統建設等措施,對聯網水庫進行水源保護,使水庫能達到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
市水務局上述負責人介紹,目前,除白坑水庫采取了水源保護措施,以及同沙水庫正在進行水污染綜合整治試點外,其他水庫已啟動整治的相關前期工作。其中,同沙水庫尾水排放及環湖截污管網工程和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東城雨季溢流工程已于2013年7月動工。
此外,江庫聯網工程還包括水源利用工程。市水務局局長袁麗群透露,水務部門初步計劃在同沙水庫和松木山水庫周邊,各新建一家有深度處理工藝、總規模130萬噸的大型區域性水廠,以調整優化全市供水布局。不過,目前相關規劃尚未出臺。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