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系統
閱讀提示:農村既是環(huán)境污染的重災區(qū),也是環(huán)境保護的薄弱地帶。其中有個老大難問題,就是農村大部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嚴重影響了村民的居住環(huán)境。如何破解這一困擾新農村建設的難題,峽江縣找到了一條讓人“艷羨”的路子。該縣金坪民族鄉(xiāng)新民村日前建起的全市首個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工程,就讓不少人豎起了大拇指。這污水“處理廠”到底具有什么“魔力”,能讓大家“一見傾心”?
一方小水池內有“大乾坤”
日處理生活污水量達50立方米
春光燦爛,春的氣息也撲面而來。峽江縣金坪民族鄉(xiāng)新民村文化大禮堂旁的小游園里,一方20平方米的小池子被一片油菜花包圍著,里面種滿了各類植物。若不是有人介紹,記者未曾想到,眼前這片花花草草的浪漫世界,居然還藏有大學問。
“你現在看它只是簡單地栽了一些植物,實際上它是一套生活污水無動力一體化處理設施,污水經過處理后,可以排放到附近的農田,可以作為農灌用水。”近日,工程負責人徐小明指著眼前的小游園向記者介紹說,這就是新民村自去年10月份為處理生活污水而打造的“人工濕地”。人工濕地可以促進污水的循環(huán)和再生,使污水中所含污染物質以作物生產的形式再利用或直接去除。換句話說,這就是“傳說”當中的“污水處理廠”,采取的是“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的工藝。據稱,這個污水處理系統總投入18.萬元,日處理生活污水量達50立方米。與想像當中不一樣的是,繁雜的污水處理程序在此似乎都簡單化了。村里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通過統一的管網進行收集后,進入積水池,然后從積水池自流到厭氧一體化裝置發(fā)酵,再進入人工濕地,當生活污水流過人工濕地時,經沙石、土壤過濾和植物根系的多種微生物活動,使水質得到凈化。在整個處理流程中,濕地中的植物發(fā)揮的作用尤為重要。所以,人工濕地在植物的選擇上,大多種植大紙莎、美人蕉、菖蒲、蘆葦等適于在飽和水和厭氧基質中生長的植物。“我們這個系統是采用自流的無動力的,基本上沒有能耗,日常的管理也非常方便、便捷,一般找一個懂種菜的農民維持一下就好,維護的成本比較低。”徐小明介紹道。
花“小”錢辦大事
污水“處理廠”造美麗風景
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問題的存在,不是一天兩天。身為“父母官”,想要為村民營造一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還有智慧。昨日,金坪民族鄉(xiāng)副鄉(xiāng)長陳瞻介紹說,其實當時在考察時也和其他工藝做了多番對比,如土壤滲透、生物濾池、穩(wěn)定塘等。而最后決定采用“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模式,主要是因為它分散、集中式的處理形式適合農村實際,并且處理效果好、造價低,無動力消耗,管理簡單。
“說起這個項目的引進,中間還歷經曲折”,陳瞻表示,當時他們通過外出學習、借助網絡等方式,聯系了好幾家不錯的企業(yè),也到浙江、湖南、廣東等地考察相關污水處理工程,最后確定了現在這家合作商,在確保技術之后,接下來才是最大的問題——價格”。對于一個鄉(xiāng)鎮(zhèn)來說,這是個大工程,預算資金并不多,所以價格協商比較曲折”。多番協商后,價格由一開始商家報價的29萬到鄉(xiāng)鎮(zhèn)評審的19萬,最后才到招標的18.萬。“我們期待的就是花最小的成本,一起為村民辦件大實事”,令陳瞻開心的是,整個工程為當地營造出了別樣的風景,一開始只是想先做個試點,不知道效果到底如何,沒想到會做得這么成功”。
現如今,新民村的村民們,沒事都喜歡到村里的這個人工小游園里走上一趟。“以前沒有什么污水處理,水溝里到處都是臭味”,一黃姓村民表示,污水系統建好以后,原本污染環(huán)境的“臭水”經過處理后,可以實現直接灌溉,澆菜什么的都可以,對我們老百姓來說確實是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