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不僅人杰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千佛山峰巒秀麗,守護南界;大明湖潤物無聲,滋潤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為濟南的獨特風光。
濟南,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里,留下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樹、特色名吃、名家橋段、奇人軼事、雋永典故。
濟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書畫卷。即日起,大眾網濟南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在現實中勾勒濟南背影,在往事中講述濟南印象,在歷史、現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濟南,愛上濟南。
家家泉水的老濟南(照片由濟南水務集團提供)
趵突泉水廠(照片由濟南水務集團提供)
南郊水廠廠區一角(照片由濟南水務集團提供)
濟南水務現代氣息濃厚的客服大廳
小白熱線工作現場
供水史館內景
供水史館展示了濟南供水81年的歷史
文/片 大眾網記者 張娜 宋立鵬
從1934年“濟南市自來水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至今,濟南供水已經走過81年歷史。從最初的泉水自取、走街串巷賣水,到家家戶戶安上自來水,再到引黃工程開啟地表水飲用的歷史,濟南供水一路走來歷經風雨,用甘甜和潤澤滋養著泉城。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沿街叫賣“趵突泉的水來啦!一分錢一挑”
沒有自來水之前,老濟南人沿用著古老的用水方式:家家戶戶從四周噴涌的泉子里取水,做飯、洗衣,生生不息。濟南供水最早成了系統,有了部門,是在1934年。這一年的4月2日,“濟南市自來水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當時的市長聞承烈任會長,辦公地點設在市政府內,后來搬至趵突泉呂祖殿內。
盡管這一年標志著濟南供水有了部門管理,但那時候的老濟南依然延續著一種古老的與水有關的行當——賣水。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賣水的行當依然興盛。
年逾七旬的靖樹華老人是地道的老濟南人,對泉水的感情極深。上世紀40年代,靖樹華一家住在剪子巷附近。那時候,靖樹華只有三四歲,他最喜歡跟著爺爺走街串巷賣泉水。說起賣水,靖樹華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上世紀40年代,靖樹華一家住在剪子巷附近。那時候,靖樹華只有三四歲,他喜歡跟著爺爺走街串巷賣泉水。
爺爺每天很早起床,來到趵突泉西面的大水池里,裝滿滿兩大桶水。這兩大桶泉水放在一個非常簡易的地排車上。這種老式地排車只有兩個硬膠皮輪子,輪子上有一個木頭架子,僅此而已。
爺爺在前拉車,靖樹華在后面推車,爺孫倆走街串巷的路上,靖樹華就開始叫賣泉水:“趵突泉的水來啦!一分錢一挑!”聽到孩子的叫賣聲,很多居民就挑著扁擔出來買水。那時候,一根扁擔只能挑兩桶水,所以一挑就是兩桶水的意思。
1936年濟南有了自來水:
趵突泉水廠輸送的是泉水 主供商埠和城關
1934年,在“濟南市自來水籌備委員會”成立之后不久,濟南第一座水廠——趵突泉水廠于1934年12月11日,在現趵突泉公園內破土動工。至1936年10月趵突泉水廠工程全部竣工,它成為濟南市自來水歷史上第一個水源工程。
1936年8月,由官商合辦的“濟南市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地址在經三路緯五路,馬千里任董事長,曹鳴鳳任經理。趵突泉水廠于同年12月開始供水。從此自來水走進濟南人的生活中。
濟南水務集團客戶服務中心支部書記于文江從1989年就從事供水行業,至今已有26年工齡。說起濟南供水的歷史,她便打開話匣子。
那時候,趵突泉水廠供應的就是趵突泉的泉水。剛開始供水時,供水能力為每天2.2萬噸,供水區域主要為城關和商埠部分地區,主要是生活用水。用水戶多是商號、機關、部隊,全市用水戶約計1700戶(按一只水表為一戶計算),用水普及率為13.38%。
也就是說,自1936年起,濟南便有了自來水。盡管如此,但這不意味著自來水家家入戶,很長一段時間里,濟南自來水并未入戶,管道也只鋪設到了街頭。
后來,濟南自來水在日偽控制下曾出現供水能力相對不足的情況,為此,時任政府制定出了水道擴建計劃,從1940年5月至1942年2月,增鑿三口井,抽水機增設三部,鋪設干管8369.6公尺,工程完畢后,達到供水能力3.6萬噸/天,平均日供水量為2.1萬噸,售水站自1937件設置以來,945年發展為40處。
上世紀70年代:
六大水廠遍布老城區 全部取用地下泉水
上世紀50年代,隨著社會的穩定、工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水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1956年,趵突泉水廠的水量已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在高峰月份發生斷水現象。1958年7月,為了解決夏季干旱季節供水緊張問題,在黑虎泉設立了臨時水源。1958年3月開始了全市水文地質勘探,至1972年新建市區水源5處。它們分別是:文化路水廠、普利門水廠、飲虎池水廠、解放路水廠、泉城路水廠。連同作為第一水廠的“鼻祖”——趵突泉水廠,在老城中央形成了六大地下水源布局。
六大水廠雖然緩解了吃水難的問題,但困擾也隨之而來。
靠泉吃泉的濟南人,祖輩都是以開采市區地下水為生,這種采水途徑致使市區地下水位迅速下降。1975年以來,濟南市泉水年年枯竭,連噴涌百年的泉景也不復存在。為恢復和保持“泉城”特色,同時保證城市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用水需要,濟南自來水公司調整了采水布局,實行“采外補內”的措施,轉移開采中心。
1981年,濟南自來水公司投資3400萬元,在東、西兩郊開辟新水源,是為調水應急工程項目。郊區水源向市區供水,同時陸續關閉市區大部分水源,此舉解除了當年的泉水干涸危機。
上世紀80年代至今:
引黃工程開啟濟南人飲用地表水的歷史
為保泉應急,1986年底,濟南市委決定引入客水資源,集中抓好引黃保泉(一期)和臥虎山引水工程。1988年12月,黃河水廠、南郊水廠相繼建成投產,打破了省會濟南完全依賴地下水資源的歷史。這兩座水廠分別向市區供水20萬噸、5萬噸,有效保證了高地勢區域居民的生活飲水。
南郊水廠位于現在的八里洼附近。它剛開始投產,于文江便來到這里工作。
“坐公交到最后一站,還要再穿過一個村子,才能到達水廠。”于文江對當時的水廠環境依然印象深刻。當時水廠再往南是一片莊稼地,遠不是現在的高樓林立。南郊水廠當時取用的水源來自臥虎山水庫,有了黃河水和水庫水的補給,濟南地下泉水才從岌岌可危中解脫出來。
而到了現在,濟南供水格局更加多元化。
濟南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濟南市居民喝水主要靠西部玉清湖水庫和北部鵲山水庫引的黃河水,這兩座水庫可以說是濟南人的“兩大水缸”。除了黃河水,還有水庫水,水庫水來源主要是南部山區的“三大水缸”,即臥虎山、錦繡川、狼貓山水庫,主要供城區南部及東部片區居民用水。
多次開展水質提升工程:
新標準要求出廠水能直飲 新技術讓居民更安心
現在的濟南供水,無論從水質還是供水技術,都已經不是當初所能比。
目前,濟南市已參照新標準,對飲用水的監測標準由原來的35項增至106項,進一步提升自來水水質。2006年底,國家標準委和衛生部聯合發布生活飲用水衛生新國標,2007年實施,水質標準增加到106項。根據規定,106項監測指標于2012年7月1日正式強制實施。
新標準加強了對水質中的有機污染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方面要求,如果各個環節合格,水質就能達到“擰開水龍頭就能喝”。但相關負責人稱,要完全達到這個標準,仍然有難度。自來水從水廠到居民家中,難以完全保證不受污染。
除水質外,很多先進技術也漸漸運用到供水中來。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不停水搶修”技術。
濟南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這種新技術就是在直徑1米以下的管道內,可以不停水加裝閘門、不斷管搶修,在施工中可減少停水范圍,縮短維修時間,同時避免管網水質污染。
水質提升、技術領先、服務便民、小白熱線成行業標桿……近幾年,濟南供水打造“民生水務”、“智能水務”、“高效水務”、“文化水務”,全方位提高供水運營及服務能力,保障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轉眼間,濟南的“自來水”已經流淌過了81個春秋。飲水思源,方可成就未來。濟南水務集團目前已經建立了一座濟南水務供水史館,展示著濟南自來水的老物件、老照片、證書、獎狀、文件、表單……這些都將成為濟南自來水歷史的發展的見證。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