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民間組織嚴格遵循國家規定的水質取樣檢測原則進行,其可信度應較高。近一半被抽檢城市水質指標或多或少不合格,顯然讓人并不樂觀。其中發現超8成水樣余氯含量不達標,7成城市氟化物含量偏低,4城市水樣濁度超標一倍,有的樣本總大腸菌群總數超標17倍等,報道揭示這些問題的危險性不容小覷。如:余氯含量不達標一旦突發水污染事件,傳染性強的病菌會進入每家每戶而加大流行性疾病暴發的威脅;自來水總大腸菌群嚴重超標,則致得腸炎之類傳染病幾率增大。
近年來,全國發生多起城市自來水污染事件,“水質危機”已非危言聳聽。去年底,央媒披露海河、長江入海口、黃浦江、珠江等全國主要河流部分點位檢出抗生素,甚至在南京自來水中檢出抗生素,致飲用水安全問題更是令人擔憂。此次民間組織抽檢再證城市水質存在諸多問題,意在探索水污染控制與治理之策,遏制污染蔓延,支持國家治理污染的行動,其效果關鍵在于官方與民間如何達成共識。
應該說,官方對我國江河水質的污染狀況并無回避與掩飾。環保部去年發布的環境狀況公報坦承,在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近十分之一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劣于Ⅴ類。在4778個地下水環境質量的監測點中,59.6%的水質較差甚至極差。現實的爭議焦點在于,引自這些江河的自來水是否達標?正如在“自來水檢出抗生素”事件中,南京、廣州等地均稱“水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106項指標”,同時承認常規檢測不包含抗生素指標。雖然隨后供水部門稱委托專業權威機構檢測均未檢出抗生素,但民間疑慮依然難消。
與官方公布的空氣質量指標屢遭質疑一樣,“水質達到國家標準”“飲用水安全”等官方結論也總遭到民間吐槽。同時,民間組織單方行動所獲取的數據及結論也往往得不到官方認同,甚至完全否定。這種官民間的水質爭議“僵局”亟待打破。只有通過良性互動機制建立起官民互信關系,在水污染程度、治理路徑、自來水水質實況等方面達成共識,而不是各自“隔空喊話”,讓公眾無所適從,最終才可望形成合力并進的局面。
具體而言,針對社會對飲用水安全的關注日甚,政府方面須盡快建立以法律、標準和政策引領并與國際接軌的水污染治理、評價機制,進一步提升飲用水安全與流域水環境監測、分析能力以及風險監控與預警能力。尤其要適應水污染演變狀況及時修改完善水質監測指標,諸如補上抗生素監測之缺等,形成嚴密且高標準的檢測體系,不留下水質潛在危險性的漏洞。
鑒于部分公眾存在“吃水如吃藥”等憂慮,要在水質評價方面建立官民互信,有待解開民間對官方數據“老不信”的癥結。此中,除了官方檢測細節與數據應公開透明以接受社會監督之外,主動讓民間組織和獨立專業權威機構介入水質檢測是應有的選擇。對民間組織主動而為的善意,更應加以重視和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