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記者楊官榮攝 |
![]() |
“一戶一表”改造提高居民用水率。 記者楊官榮攝 |
2014年是昆明市全面深化水務改革的第一年。根據《云南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總體方案》《云南省關于深化水務改革的專項方案》及《中共昆明市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實施意見》(昆發〔2014〕4號)、《昆明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總體方案》精神及有關要求,昆明市水務局完成了《昆明市深化水務改革專項方案》。
結合昆明實際,昆明市水務局確定了深化水利投融資及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參與式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水利安全發展保障體制等。
“三條紅線”設置最嚴“防火墻”
水務體制改革中,昆明市水務局建立了市、縣兩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為水資源管理制度設置了一道“防火墻”。
“三條紅線”即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其中,確立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可以確保用水總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促進用水戶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用水效率;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可以確保水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反過來有效落實總量控制;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可以保護水體水質,改善水體功能,促進企業推行清潔生產,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從而有效減少廢污水排放。
結合昆明實際,以“省級下達控制指標為主,控制指標覆蓋全區域”的原則,昆明逐步形成了市域行政區全覆蓋的市主城區、各縣區共18個單元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用水總量、用水效率、納污能力“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及分解方案。
按照指標分解,全市用水總量控制目標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分別控制在19.9億立方米、26.6億立方米、29.0億立方米以內;全市用水效率控制目標為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2%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2以上;全市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目標為列入省級考核的26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61%以上,列入省級考核的16個重要飲用水源地達標率提高到90%以上。“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的分解為下一步深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工作,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設置了一道“紅線”。
可以預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社會對水的認識和傳統的用水方式,必將影響到昆明百姓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簡單地說,杜絕用水浪費后,市民用水將更有保障;水質改善后,大家可以喝到更潔凈的水,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因此,這是能真正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得到人民群眾擁護的水利改革措施。
民生水利群眾全程參與管理
民生水利,以人為本。目前,昆明市水務局正建立健全參與式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探索民生水利項目群眾全程參與管理模式。
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昆明市水務局積極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農村水利合作股份試點,引導將財政投資形成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資金轉為集體股權或者量化為受益農戶股份,鼓勵發展農民用水專業合作及其他產業合作社,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個人參與水利設施管護的積極性,探索新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目前,昆明已有9個縣區選定了項目地點和建設內容。昆明率先在山區水利整村推進項目富民羅免鄉小甸村全面推行群眾全程參與式管理機制,在工程實施方案編制、審查等各階段全程引入群眾參與,充分落實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決策權。
同時,昆明鼓勵和引導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水利設施建設、管理和運行維護,通過大力發展農民用水戶協會,制定規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自我管理作用,利用市場機制鼓勵和吸引市場主體、合作組織、農民群眾等參與水利建設和運行管護。
另一方面,昆明在重要水源工程前期工作中積極做好當地群眾工作,召開征地實物指標調查工作動員大會,鼓勵當地群眾和社會參與和有效監督,并研究探索重大水資源管理工作的群眾和社會有序參與、有效監督機制。如今,昆明水務局將已整治好的掌鳩河縣城段景觀閘至英子龍抽水站段和景觀閘至南塘河咪油村大橋以下河段(總長約2.5公里、河寬36米)水面15年經營權采用公開競價的形式進行拍賣,以實現河道景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創新管理手段提高用水效益
水利工程不僅要重建設,更要重管理。通過創新高效節水項目、限制高耗水行業、村里“一把鋤頭放水”等手段,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高效節水項目建設中,昆明市水務局明確劃分企業和國家在工程建設中的任務分工,水源工程和骨干輸水管網由國家投資建設,分支管和田間工程由企業(或者農民用水戶協會)投資,初步形成企業、社會和國家共同投資建設高效節水工程的良好格局。工程建成后,國家投資建設的工程設施產權歸國家所有;由受益企業投資建設的工程設施,產權歸受益企業所有;全部工程設施交由項目區受益企業和種植經營者負責管理、維護和更新改造。管理單位做好工程項目的運行管理工作,制定供用水計劃,建立健全與工程有關管理制度、運行操作規程,使實際運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灌溉用水按當地的現行水價收取水費,計入成本,實現水資源的有償使用。
同時,昆明市水務局緊緊抓住滇中產業新區成立、市工業產業調整布局的契機,牽頭完成《昆明市調整優化工業產業布局水資源專題研究》。明確了將工業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工作列為園區“七規合一”要件,以區域工業用水總量控制紅線為依據,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嚴格園區規劃和開發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及節水“三同時”制度,限制高耗水行業進入園區,規劃水資源論證成為工業產業布局前期工作的要件。
此外,昆明因地制宜采取用水戶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水利專業服務隊、企業管理、村組集體管理、承包租賃等多種建后管理模式,落實良性管護機制,確保小型水利工程持續發揮工程效益。如宜良縣各灌區農灌用水由各村委會、村民小組統一指定專人管理,做到“一把鋤頭放水”;嵩明縣未級渠系的用水管理由村委會和村民小組進行,對違反《春灌用水工作意見》的農用水戶,采取限制供水、停止供水、經濟處罰等措施;石林縣充分發揮用水戶協會和村委會協商調解和配水的作用,合理調度和配水等。
探索建立全市水權交易制度
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短板,為此昆明市創新體制改革的同時,探索水權交易制度。為下一步開展水權交易試點打好基礎。
近年來,昆明市工農業生產、生活總供水量基本在19.5億立方米左右,由水利工程、地下水、河流和再生水聯合供給。其中,生產用水量約16.22億立方米(第一產業用水量7.74億立方米,第二產業用水量7.77億立方米,第三產業用水量0.7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3.2%;居民生活用水量為3.00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5.4%;生態環境用水量0.27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4%。與云南省分配給昆明市2015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25.7億立方米比較,雖然總量上未突破,但就個別地域和流域看,昆明主城區的用水量已接近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珠江流域用水量也已接近總量控制指標。因此,為緩解昆明市水資源緊缺,供需矛盾突出問題,在充分借鑒省內外已有水權交易經驗的基礎上,昆明市水務局探索在重點區域實行水權制度、開展水權交易試點、建立水市場體系。
目前,昆明市水務局成立水權交易調研工作組,制定調研工作計劃和工作目標,并收集整理了國內外水權交易相關資料,還組織相關人員到清華大學進行水權理論與關鍵技術專題學習培訓,對水權理論、中國水權實踐、水權關鍵技術、灌區水權研究等內容進行專題學習。經過現場調研、收集資料等手段,調研工作組充分的調研對昆明市建立水權交易制度體系和因地制宜探索地區間、流域間、流域上下游、行業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流轉方式提供了參考,并形成了《昆明市開展水權交易調研報告》。
今年,按照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昆明市將在進一步調研的基礎上力爭出臺水權交易的相關制度,適時開展全市水權交易試點。
記者蔡曉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