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謀發展先“自省其身”
確立目標的前提是準確定位,認清自身優劣。《綱要》顯示,2013年,洛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40.8億元,占河南省的比重為9.7%左右,經濟總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50位。
《綱要》對洛陽自身的發展現狀也進行了剖析,認為當前洛陽的發展具有工業基礎比較雄厚、支撐體系較為完善、歷史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勢明顯、開放創新基礎良好等自身優勢。《綱要》同時指出,當前洛陽的發展也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重點領域改革成效不明顯、開放和招商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的劣勢。
未來5年發展目標設定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根據《綱要》規劃,未來幾年,洛陽GDP年均增速要高于中原經濟區平均水平,經濟實力穩居中原經濟區第二位,與中心城市差距逐步縮小;到2020年,GDP總量占全省的比重達到10%以上,GDP在全國的位次確保在50名之前。
文化軟實力全面提升: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力爭達到5%,文化及相關產業從業人數達到16萬人;旅游總人數達到1.5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500億元。
城鄉宜居環境明顯改善:到2020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年均多于292天,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以上,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不低于33平方米,社會保障覆蓋率達到100%。
開放創新水平顯著提高:未來幾年,實際利用市外資金年均增長15%以上,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8%;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以上,每萬人研發人員數達到70人,年發明專利申請超過5000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
洛陽未來的戰略定位是啥
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極看“重工業基地”向“洛陽智造”的華麗轉身
上世紀50年代,156項重點工程7項“落戶”洛陽。1958年,隨著中國第一臺拖拉機駛出一拖廠門,宣告中國人“耕地不用牛”的時代來臨。“重工業”成為洛陽最具分量的一張“金名片”。時光斗轉星移,半個世紀后,伴隨著宏觀經濟環境及市場需求的變化,作為國家“老牌”重工業基地的洛陽,急需調整自身產業產品結構,實現由洛陽制造向洛陽“智造”轉變。
根據《綱要》,未來,洛陽將堅持“產業為基”,構建競爭力強的現代工業體系,建設現代服務業區域中心,打造特色高效農業體系,強化產業載體和支撐體系建設。
其中,在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方面,洛陽將依托自身優勢,打造國家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中西部地區最大的石化煤化基地、中西部地區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有重要的影響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針對打造國家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綱要》對相關重點發展產業列出了發展的具體規劃及“目標任務”。
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方面:計劃到2020年,力爭全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大型成套設備:計劃到2020年,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0億元。
交通裝備:從軌道交通裝備、專用車、摩托車三方面尋求突破,到2020年,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
農機及工程機械:計劃到2020年,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900億元。
軸承及基礎件:計劃到2020年,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600億元。
中原經濟區文化示范區看洛陽如何打好“文化”這張“王牌”
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與積淀。“世界華人根在河洛”,洛陽維系著千百年來華夏兒女所共有的“文化血緣”。如何打好“文化”這張“王牌”?使“文化”作為“興洛”的重要助推力量?根據《綱要》規劃,洛陽在未來將以“文化旅游產業示范、城市文化形象提升、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范、牡丹文化產業提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示范以及市民文化素質提升”這6大文化示范工程謀求發展。
在具體實施層面,包括已建成的隋唐洛陽城宮城遺址公園,籌建中的偃師商城遺址公園,以及規劃中的邙山帝陵遺址公園等在內的“九大國家遺址公園”將陸續與游人見面。
國有專題性博物館“厚重”,行業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洛陽這座“博物館之都”也將在2020年,力爭實現各類博物館、紀念館達到100家的目標。
“洛陽牡丹甲天下”,作為洛陽的又一張“文化名片”,如何讓牡丹在洛陽“開”得更“艷”,《規劃》也給出了實施方案。未來,洛陽將在提升牡丹文化節活動水平,提升牡丹文化節文化內涵與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做大做強牡丹產業。堅持觀賞牡丹和油用牡丹并重的發展思路,延長牡丹“產業鏈”,使牡丹產業成為洛陽的特色支柱產業。
中原經濟區最佳宜居地透過“最佳宜居地”看“民生”
“民生建設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更加完善,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群眾能夠看到藍天白云,呼吸新鮮空氣,喝上最好的水。”《綱要》中的這些字句是“建設中原經濟區最佳宜居地”的最生動詮釋。
根據《綱要》規劃,5年內,洛陽將多策并舉在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保障這些與民生“貼”得最近的領域重點突破,以下“愿景”將成為現實:
居住環境: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3平方米以上,消除人均住房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下的居住戶。新建綠色建筑比例達到80%以上,居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于2平方米。
交通狀況:完善路網體系,加快構建城市“井字”加“外環”的快速路網系統,開工建設芳華路向西打通等重點工程。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達15平方米。及早開工建設洛陽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有軌電車線路和BRT等快速交通網絡,公交分擔率達到30%左右,公交通達度達到100%,居民工作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
市政設施:中心城區供熱覆蓋率達到80%以上,實現管道天然氣縣縣通,中心城區電網年穩定可靠運行天數達到365天。
環境治理:實現污水處理率達到100%,飲用水達標率100%,水域面積占城市規劃區面積8%、景觀水系輻射率80%的目標,打造15分鐘步行體驗和環境生活圈。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
教育就業:新城區和改造城區500米范圍內擁有小學的社區比例和1000米內擁有中學的社區比例達到100%。力爭每年增加15000家企業主體,新增10萬個就業崗位。力爭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加10%以上。
中原經濟區開放創新城更加開放的洛陽歡迎您
未來,洛陽將繼續以“對外開放、科技創新、優化環境、人才支撐”為抓手,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成為中原經濟圈活力迸發的開放創新中心。
根據《綱要》規劃,洛陽將加快開放平臺建設,優化口岸通關環境。全面推行關檢“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開通1-2條穩定的國際(境外)定期航班或旅游包機。爭取開行1-2條至沿海延邊口岸的集裝箱貨運班列。積極創造條件,將洛陽鐵路口岸升級為一類鐵路口岸。
除此之外,洛陽還將在全力推進開放招商,做大做強對外貿易、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上加快步伐。3年內,力爭機電產品出口占比達到60%以上、洛陽國際知名品牌企業數量達到1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