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5日,太原市北中環橋竣工 本報記者寇寧供圖
王儒林在太原市調研考察座談會上的講話摘錄
現在,城市里高樓大廈,道橋寬闊,而就在其幾步之遙的城中村里,卻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規劃失控、小產權房盛行導致城中村改造口號喊了十年,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全市仍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城中村惡劣環境中,大片的小產權房拔地而起,存量達到了驚人的2700萬平方米。一處處建筑群“腫”了“高”了“密”了,許多便民設施、公共服務用地被占用了,至于地下管線建設,更是底數不清,量少質差,影響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發展。
在城市建設中,要轉變觀念,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建設“重面子、輕里子”“重地上、輕地下”的問題。在調研中了解到太原市還沒有對地下管網進行統一的綜合性普查,要盡快進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地下管網電子數據檔案,理順管理體制,解決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問題。要建立快速有效的地下管網應急處置機制,確保安全。目前,城市地下管線管理法規不健全,我國還沒有上位法,我們要及時制定管理條例、辦法,使地下管網進入依法建設和管理的新階段。我們要重視城市的“面子”,也要重視“里子”,“面子”是風采,“里子”是民心。我們既要風采,更要民心。
近年來,太原市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但正如省委書記王儒林所說“重面子,輕里子”“重地上,輕地下”問題突出,歷史欠賬多。太原地下管網等系統工程缺乏規劃,建設不到位。為此,去年12月太原市政部門正式啟動了地下排水管線的全面普查,力爭5年時間完成排水雨污分離。當然,這只是整個系統工程的一個方面。“面子”是風采,“里子”是民心。我們既要風采,更要民心。
太原城市建設中的民心工程之路還很漫長。
A 橋寬路闊:城市“面子”提檔升級
“對一個城市的喜歡,往往是由腳下的路開始的。”臺灣一位作家曾在書中這樣描述人們對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
作為城市的“面子”,道路交通是否暢達,體現著這座城市的品位。過去的兩年間,太原最明顯的變化莫過于中環路等一批城市道路提檔升級。建設路快速化改造、濱河東西路南延、陽興大道改造也相繼開工建設,太原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
2013年,太原先后實施了府東街府西街、并州南北路等多條現有道路的升級改造。府東街府西街由雙向四車道擴展到了雙向十車道,并州南北路(包括塢城路)不僅實現了道路拓寬,而且在南內環街、長風街架設了跨線橋,實現了南北向無障礙通過,大大提升了通行能力。
全長46公里的中環路是太原市2014年最引人矚目的建設工程。它的建成促使城市框架拉大,太原東部由建設路東擴至太行路,南部由長風街南擴至南中環,西部由和平路西擴至西中環,北部則由勝利街北擴至北中環。中心區的擴展為城市爭得了更多發展空間,同時也使得太原邁入了高架立交時代。
2014年,太原市啟動南沙河快速化改造。根據規劃,沿線道路的設計時速將達到30公里,主線不設紅燈。配合周邊片區與河道治理后,穿城而過的南沙河將煥然一新,成為太原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B 涇渭分明:五年實現雨污分流
法國文學巨匠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曾說過,如果高樓大廈是一座城市的外貌,那下水道則是一個城市的“良心”。時至今日,這句話仍對現實具有指導意義。到今天,巴黎、倫敦等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仍被稱為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而我國青島等城市排水管道建設是20世紀初德國人修建的,至今已使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作為城市的“里子”,地下管網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走!咱們去柳巷看海!”2012年8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令太原在網上名聲大噪。人們互相調侃著,市區街道的積水猶如汪洋大海。
據統計,太原市城區范圍內共有排水管道近2000條,總長度約1000公里,其中,有部分地下排水設施依然是雨水和污水合流的老舊管道,多建于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分布于汾河以東老城區以及老舊礦區。長期以來,因雨水和污水不分流,造成大量污水直排河道,污染了水體。而且每逢大雨時,這些地段的雨水總是不能快速排退,造成路面積水。即使在雨水和污水分流的地段內,不少管道的建設年代也過久,個別管道運行時間甚至超過了30年,且管徑較小,老化嚴重,跑冒滴漏情況偏多,故障頻發,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此外,隨著東山、西山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城市規模不斷拓展延伸,而地下管網一直未配建到位,成為盲區。
2013年8月,為提升城市內澇防治能力,山西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城市排水設施建設與維護工作,預計到2023年,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在編制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全省各地全面開展了城市低洼易澇片區調查摸底,并優先安排社會要求強烈、影響面廣的易澇區段排水設施改造與建設。
在此基礎上,2014年12月,太原市政部門啟動了地下排水管線的全面普查,第一階段的普查范圍是城南退水渠流域范圍和南沙河流域范圍,面積約38.6平方公里,普查內容包括地下管網的走向、材質、管徑、運行情況、損壞情況等。同時,組織編制城區排水管網改造的專項規劃,計劃分階段對城南退水渠、南沙河、九院沙河、虎峪河等17個排水分區的雨污分流進行改造。根據規劃,設計完成后,將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分流改造。未來,太原將告別“汪洋”時代。
C 蛟龍入地:線纜統一入地
凡人都好面子,對一座城市而言,也是如此。
生活在城市里,我們期望暢通的馬路、美麗的街景、蔥蘢的綠樹……
同樣,除了美麗的外表,我們還期望繁華街巷背后的小街小巷也能光鮮起來,高樓大廈身后的城中村、棚戶區不再蓬頭垢面,暴雨過后我們不用再去“看海”……一座城市“表里兼修”,我們才能擁有舒適感和幸福感。可以說,“面子”是一座城市的風貌、風采,而“里子”是民心、良心。從一定程度而言,暖心的“里子”比好看的“面子”更重要。
如同國內許多城市一樣,在城鎮化的浪潮中,太原正在經歷著成長的煩惱。近年來,隨著中環路、府東府西街、并州路、建設路等主干道改造一新,太原真正邁入立體交通時代,人們感到馬路寬了,出行速度快了。2013年城變改造開始后,市民覺得城市上空變得更凈爽了,原先交錯、盤結在一起的線纜突然消失了,甚至電線桿也隨著改造成為了人們的記憶。
這一切源于2013年城市改造中的一項硬性規定:今后新建、改擴建道路,所有管線一律入地敷設。
據當時的數據顯示,僅2013年電網改造電纜入地,改造總量就達35千伏以上68處,10千伏的129處。電力線路統一入地,不僅解決了城市美觀問題,還節約了城市用地,增加了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的空間和余地。
同時,在配合道路施工、光纜全部入地的前提下,聯通等通信方也開始大規模實施“光速城市”工程。作為光網建設第一步,開始對太原市辦公樓宇、住宅樓宇、商務樓宇、校園樓宇等進行光網建設,改造中他們將采用世界領先的寬帶技術,實現光纖到樓或光纖到戶,從而大大提高寬帶上網速率。
2014年,建設路快速化改造、長風街、長治路等道路改造時,也都延續這一統一標準,對沿線所有管線進行“入地”。太原市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線纜入地,不僅將城市的妝容打扮得更加靚麗,隨著道路改造工程的持續推進,未來,電力、通信等企業也將提前規劃,給市民創建更好的服務打下基礎。
本報記者 胡麗娜
作者:寇寧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