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甌海區郭溪街道梅嶼村村民白建真有了一個新愛好:在村前那條寬闊的梅嶼大河邊釣魚。
白建真原先并不是一個釣魚愛好者,因為村子附近有河但不能釣魚。但今年以來,自從這段溫州西向排洪工程投用后,到梅嶼河邊釣魚的人越來越多。每至艷陽天,百米寬的河道兩邊坐滿了垂釣的人。
這條因西向排洪工程而生的梅嶼大河,如今還成了沿線街鎮的民生工程。兩岸鳥語花香、綠蔭成趣,三十多米寬的河濱步道公園延伸了五六公里,成了附近村民跳廣場舞、跑步散步、打太極拳的最佳去處。
“排洪大河平時蓄水成庫,臺風洪澇一來,就是效率極高的排水‘快速道’!”溫州西向排洪工程甌海段常務副指揮何占宇介紹。何占宇還清晰地記得,去年“菲特”臺風期間,梅嶼控制閘口的總控室內,他和和同事們一起控制泄洪水量的情景。一個按鈕按下,就是每秒350噸的排洪量;而每6秒鐘的排洪量,則相當于一個標準泳池。三溪片的滾滾洪流,僅僅經過6270米的排水大河,就奔向了雙嶼附近的甌江出水口。
歷史給過甌海人深切的洪水之痛。因行政區域調整,雖仍名為“甌海”,然則甌海境域不靠甌江也不臨海,卻擁有著溫州塘河水系一半以上的水域面積。河道窄,水域環線長,水流出口卻不在甌海,導致甌海成了名副其實的“聚水盆”——僅甌海的三溪片區,集水面積就達到了整個溫州城區的一半以上。甌海人,不怕風,就怕雨;只要大雨一來,水位迅速上漲,于是,“大雨大災、小雨小災”。1999年的“14號”臺風,是代價最為慘重的一次。
西排工程于2004年開工,是省重點水利工程之一,今年6月建成后,甌海三溪片區一半的洪水將經由該工程排入甌江,使溫州主城區的排澇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以上。此外,甌海區投入資金,將三溪片上游的瞿溪河道進行拓寬,由原先的五六米拓寬至三四十米。同時,連結瞿溪河和西排工程的另一條排洪河項目——任橋河于前不久開建,投資超10億多元。任橋河建成后,將使甌海三溪片區的全部水量直接引入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