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徐運 通訊員 張正芬 董小玲
水是地球的生命之源,是城市發展的命脈。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全國范圍的水資源短缺正在蔓延,水體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城市供水安全面臨嚴峻威脅。城市供水系統由水源、水廠、供水管網等組成,合理布局水源,優化供水系統,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是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重要課題。
合理布局水源提高供水水質
安全的飲用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近些年來,由于水體污染,我國水質性缺水的城市數量呈上升趨勢。通俗講,水質性缺水就是“水缸有水沒法喝”,水缸中盛的是無法飲用的劣質水。因此,水量充足、水質穩定的良好水源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首要保障。
2010年以前,上海的供水主要依靠黃浦江、長江口陳行邊灘兩大集中水源地,其中黃浦江取水約占81%,是中心城水廠的主要水源地。隨著上海城市供水需求的持續增長,因陳行水庫容量偏小、抗咸能力低下,黃浦江水源又受到上游及沿岸污染的影響,這兩大集中水源地的取水規模、水質已不能滿足上海城市發展的需求。提高黃浦江水質,同時尋找新的水源地,成為上海解決供水安全問題的關鍵。
為此,《黃浦江上游水源地規劃》提出通過歸并取水口、上游建設小型生態調蓄水庫來改善黃浦江水質,并提高其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的能力。《上海供水系統專業規劃》指出,上海城市水源的發展方向應逐步從內河向長江轉移。在此背景下,長興島西北端的青草沙水庫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一方面,青草沙地處長江口江心部位,不受陸域排污的干擾,水質優良; 另一方面,青草沙有大片潮灘和潮汐通道可用,可最大化減輕咸潮的影響。
2011年,第二座江心蓄淡避咸型水庫—崇明東風西沙水庫工程正式開工,標志著上海“黃浦江上游、長江口陳行、青草沙、東風西沙”四大水源地戰略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四大水源地能有效保證上海供水免受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另一方面,能在咸潮期“東西聯動、南北互補、調壓減淡”,最大化地化解咸潮危機。
優化供水系統保障供水安全
供水安全離不開完善的供水系統,水廠是水的“凈化器”,供水管網是水的“搬運工”。根據水源地布局,上海劃分為浦西、浦東、浦南、三島四個供水區域,共建設了202座大、小水廠,基本能將水安全輸送到千家萬戶。
目前,水廠的布局正在進一步調整,供水管網布局和運行調度也在不斷優化。未來上海將建成供水調度靈活可靠、供水管網布局合理、供水水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一網分片式”供水系統,有效保障上海的供水安全。水廠建設方面,上海逐步擴大中心城區的水廠供水規模和范圍,淘汰、改造設備落后的鄉鎮水廠,將現有的202座大、小水廠歸并為43座左右,形成以中心城區水廠為主、區縣水廠為輔的集約化供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