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帥通訊員王玲艷
本報訊所謂“木桶理論”,其核心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去年“菲特”臺風的突襲,王店水利建設中所存在的“短板”被一一凸顯。自“菲特”臺風過后,王店鎮直視水利“短板”,加快推進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項目、水毀修復工程、堤壩加高加固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等一批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水利建設存在的薄弱局面,全力構建生態水鄉。
近日,記者在王店鎮花鳥港村張家浜看到,已經加高加固后的圩堤宛如一條綠色長城,穿梭在一片碧綠的農田之中。“去年‘菲特’臺風期間,這一片農田全部被淹了,水深將近1.5米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連我們家門前的水都淹過了半面墻。”村民沈大爺依水而居已經數十年了,他說,花鳥港村地勢在王店鎮來說是比較高的,沒有想到也難逃去年特大洪水的襲擊。“現在好了,去年洪水退后,鎮里就開始給堤壩加高加固了,而且還建起了防洪墻。”沈大爺一邊說著一邊指向河岸邊的施工現場。
順著沈大爺所指方向望去,記者看到大型的機械正在緊鑼密鼓地趕工,工人們忙碌著澆筑混凝土。“那是以20年一遇的防澇標準建造的,防洪堤頂高層將達到5.4米(吳淞水位),防洪能力大大提升。”據王店鎮水機站副站長蔣建明介紹,去年遭受“菲特”臺風襲擊,王店鎮最高水位達4.54米,超出危急水位0.54米,在洪水過后,王店鎮投入200萬元,在花鳥港村和建南村,新建了2座水閘和150米防洪墻,加高加固了500米圩堤,并且對落河缺等進行了新建及修復,整體工程計劃于10月底竣工驗收。此外,王店鎮今年還投資了300萬元,加固加高圩堤12.77公里,8月底已經完工并通過了單項工程驗收和質量評定。
而在王店鎮的另一端,一張縝密的溝渠網絡暗藏玄機。在王店鎮建農村林海果業生態精品園內,記者看到一條條細小而精致的渠道伸向田間,恰如人體的“毛細血管”,能夠直接到達每一塊田地。“去年‘菲特’臺風期間,這里一片汪洋,積水無處可排。現在,這里已經新建起了溝渠、閘站和蓄水池。”該園負責人林信樂告訴記者,這一系列的溝渠、閘站以及蓄水池就如同為農田設立了一整套的調配系統。當園內積澇之時,通過閘站和溝渠的協力作用,能及時將園內的積水排除;天氣干旱之時,蓄水池配合著農田中“暗藏”的滴灌管運作,能及時幫農田“解渴”。據了解,林海果業生態精品園共計占地120余畝,園內種植的多為車厘子、日本梨、有機葡萄等精品水果,渠道若不通,農田則增產難,通過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項目的推進,補齊的農田水利“短板”將有效打通農民增收的“最后一公里”。
記者還從王店鎮水機站了解到,去年王店鎮的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項目共涉及9個行政村,面積7850畝,總投資750余萬元,新建水閘6座、泵站15座、渠道17.5公里,目前總體形象進度完成100%。工程竣工后,將有效提高基本農田抗御洪澇災害能力,推動了農業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值得一提的還有,王店鎮除了大力推進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項目、水毀修復工程以及圩堤加高加固外,還全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進程。據了解,王店鎮總投資1824萬元,涉及先鋒村、清泰橋村、南星橋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也正在有序推進之中,將重點解決農田水利建設之中存在的“短板”問題。同時,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長水塘整治工程,目前已進入實物詳查階段。長水塘灌區改造工程,可行性報告正在申報立項中,即將實施動工……王店鎮直視水利建設“短板”問題,正在舉全力將其補齊,助力構建“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