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發展輪廓日漸清晰的內蒙古沿黃河沿交通干線經濟帶成為內蒙古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排頭兵。而以烏海為中心的“小三角區域”正成為經濟帶中發展最活躍的板塊。
記者在烏海市千里山工業園陜汽集團烏海新能源專用汽車公司的總裝車間看到,每輛徐徐駛來的重卡上都帶有兩個很大的氣罐,據工作人員介紹,每個氣罐可以承裝172公斤天然氣,兩罐氣足夠支撐一輛重卡行駛900公里。經過3年建設,公司已經實現年產5000輛LNG重卡的產能。與陜汽重卡相隔不遠的是烏海華油天然氣有限公司,該公司之所以投資47億元建設焦爐煤氣綜合利用項目,是因為看中了烏海焦化企業大量廉價的副產品焦爐煤氣,如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焦爐煤氣制液化天然氣項目已經在烏海落地生根,像陜汽重卡這樣的下游企業也紛紛進駐,一條圍繞焦煤延伸的產業鏈也由此形成。
自治區發改委的統計數據顯示,沿黃沿線34個工業園區中,有25個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園區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興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實現較快增長,今年上半年,化工、農畜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三個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同期的22.2%提高到36.7%。沿黃沿線22個工業集中區完成工業總產值占西部所有園區的77.7%,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小三角區域”異軍突起,去年GDP實現1163億元,財政收入實現158億元。
快速發展的“小三角區域”曾經是國家重點督辦的污染“黑三角”。今年,“小三角區域”在自治區環保廳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從聯防聯控污染入手,拉開了區域協同治污的大幕。根據規劃,區域內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及重點污染源,沿駱駝山及周邊礦區一線及“小三角區域”內六個工業園區全部進入防控范圍,重點對SO2、NOx和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等常規污染物的控制,全面整治焦化、鋼鐵、電石、鐵合金企業、駱駝山礦區揚塵,同時對承擔減排任務的電力、水泥等污染貢獻率大的行業或企業也進行控制。由于加大了對環境違法企業的查處力度,規范了企業的環保行為,“小三角區域”的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今年,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投入運行,“小三角區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業已形成的扎實的產業基礎之上,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據內蒙古有關經濟專家分析,今后,“小三角區域”應著力破解區域產業雷同的難題,通過科技創新加快轉型發展。目前,內蒙古已將“環烏海湖”高新區的建設提上日程,隨著各項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日漸完善和區域內盟市溝通協作機制的建立,隨著技術、項目、人才等創新資源向“環烏海湖”區域集聚,“小三角區域”將成為內蒙古沿黃河沿交通干線新的經濟增長極。(轉載自9月1日《經濟日報》記者喬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