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未來水世界》這樣的科幻電影中,在海上漂泊的人類也因無法順利淡化海水飲用,眼睜睜地看著雨水被收集后賣出天價。如今,淡化海水已不再是幻想,北京等城市有機會率先嘗鮮。昨日,首鋼總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位于曹妃甸的海水淡化項目正在進行二期建設工作,完成后預計日處理海水能力可達100萬立方米;三期、四期規劃工作正在進行,將形成海水淡化日處理280萬立方米的能力。除了廠區生產使用,還可向北京等城市供給淡化海水。
首鋼京唐公司技術人員介紹,海水淡化也稱海水化淡、海水脫鹽,是將海水中的多余鹽分和礦物質去除得到淡水。在京唐公司,每天都要抽取大量海水打入工作區內的四個平行六面體“大鍋”,經過40至70攝氏度的“熱法”處理,制成職工們可直接飲用的蒸餾水。所謂“熱法”處理,就是通過加熱海水,使蒸發后的水蒸氣冷凝下來獲得淡水的一種方法。由于加熱使水蒸氣和原海水含鹽物質分離,所以海水水質是否污染,并不影響蒸餾水水質。
截至目前,制約海水淡化的最大問題仍是成本居高不下。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司發布的《2013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個,工程總規模達到日產90.08萬噸,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日產20萬噸,每噸成本5元至8元。如果加上后期的運輸管線建設,成本更高。一位管道工程專業人士說,目前普通輸水管線直徑大體分為80、200、220厘米三種規格。每公里的造價在數千萬元,其中還會增加其他設備和特殊管道材料、粗管徑以及新型處理技術。另外,淡化海水進入民用市場,還需要達到多項檢測指標,以及對公眾的知識普及。
目前,海水淡化基本只用于工業企業生產,進入民用市場的步伐正在加快。
在日前舉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鋼實踐研討會上,首鋼總公司董事長靳偉表示,首鋼京唐公司海水淡化項目2013年產水1664萬噸,占企業新水補充量的54.27%,淡化水成本已接近城市自來水價格。按照長期規劃,京唐海水淡化項目不僅能滿足本企業用水,還可向北京和周邊城市供水。當日產量最終達到280萬立方米時,年供水可超10億立方米,接近南水北調一期工程向北京的輸水量。(記者 劉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