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來,在吉林省遼源市,很多居民家里都有一種特殊的居家必備的生活用品-----一種熱水器大小差不多的蓄水箱,這種水箱在自來水來了以后,能自動上水,水箱滿了以后,自動停止。安居小區王伯歧家就配備了這種蓄水箱,主要為了應對該小區一直實行的早晚各一小時供水狀況。
王伯歧:原來這水不是二十四小時供水,早晚,早上一次,晚上一次,有時候家沒人必須用它儲水,自動上水沒人,接不到水,沒法做飯,家家都有,為了儲水。
據統計,目前遼源城區定時供水的住戶占總居住人口的一半以上,涉及近六萬戶居民。為什么這么多居民遭遇飲水困難?
自然條件似乎是首要的。遼源平均降雨量為一年650多毫米,但是一年的蒸發量是1280毫米。在這種氣候條件下,遼源人均占有水量很低,只有630立方米。630立方米是個什么概念呢?打個比方,它和干旱少雨、風大沙多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幾乎是一樣的,只占全國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地表水和地下水不足,直接導致城市供水的水源不足。遼源市水務集團副總工程師丁立國說,目前水源地水庫蓄水面積太小了。
丁立國:遼源有5個水源 ,楊木、八一、大良,龍頭水庫,還有一個巨龍譚是供東遼那邊的,楊木水庫因為匯流面積小,蓄水量有限,一年六千多萬方,像八一大良龍頭就幾百萬方。如果真趕上兩年比較旱的情況下,第二年就將造成吃水困難,今年就比較旱,水庫沒怎么進水。咱們是上游,雖然是東遼河和輝發河上游,但是上游沒有什么水,這些河流都是季節性河流,如果下雨水量就非常大,得有水利工程攔截啊,趕到豐沛的年份水庫能蓄滿,多余的水留不住。
現在亟需建設后備水源,如果楊木不行時,就可以啟用,但是項目一直就沒有立起來。
前幾年楊木水庫經過一次搶險加固,像擴容,但是得動遷,面積也非常大,不太現實。
現在楊木是最大的,再升級的話,周邊就老大面積了,資金也沒有。
除了自然條件,在遼源市水務集團副總經理臧慶東看來,城市供水設施老化也是城區不能實現24小時供水的又一個原因原因,其中運行30年以上的管路達到35%,近6分之一為六七十年代建的,甚至是建國前的設備。據了解,因為老化的原因,遼源全市僅有41座泵站可以實現全天候供水,僅占二次供水泵站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余大多數小型泵站因建設年限久遠,標準低,容積小,完全不具備24小時供水條件,供水時,二次配水管網跑冒滴漏的現象嚴重。臧慶東說:
臧慶東:樓房采取的供水管線是一種碳素鋼管,正常使用壽命是7、8年左右,十多年了,老舊的供水管網就腐蝕的比較嚴重。
面對這種困難局面,當地也在想辦法,主要是通過管網改造和泵站升級等措施,爭取明年城區實現24小時供水全覆蓋,遼源市水務集團副總經理臧慶東:
臧慶東:這塊我們整體今年計劃改造十個小區,現在已經完成了十個小區的二次配水管網改造,完成水表出戶2萬一千多戶,泵站升級改造完成39座泵站的設備更新和改造。
遼源市在推進24小時供水改造過程中,又遭遇了缺少資金的問題。經測算,要實現24小時供水全覆蓋,需要改造68座二次供水泵站,新建11座加壓泵站,今年吉林省政府把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列入省政府2014年重點民生工程,工程計劃總投資4.8億資金,當地協同各部門成立指揮部統一調度指揮,避免重復施工,爭取把錢花在刀刃上,吉林省遼源市政府副秘書長王保宇:
王保宇:如果協調不到位,如果先修路,后下管道,那么會給老百姓帶來更多不便,資金上有更多浪費,所以說由指揮部負責去統籌協調這件事,把這項工作圓滿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