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業怎樣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從農村承包制改革成功后爭論了20多年的老話題。今天,在中國經濟不斷下滑之時,人們常在議論1960年的日本,當時的池田內閣從農業入手拉動內需,創造了低谷期經濟騰飛的日本神話。為此,本文專題論述農業問題,希望從中找到中國經濟的重振之路。
一、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為什么要從農村起步
日本1960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是從農業打開的缺口。池田內閣于1961年通過了《農業基本法》,旨在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使之達到其他行業者的生活水平。該法案亦被視之為日本的“農業憲法”。
具體操作是“三招”并用。一是農產品【-0.65%】格的大幅提升,日本政府以“生產者米價”對農民大米進行收購并大幅提價。以1966年到1968年大米生產者價格的國際比較,日本米價為美國的2.7倍,為意大利的2.3倍。大米價格提高后,整個農產品的價格都上漲了;二是借鑒美國農民合作社壟斷經營模式,汲取其中“農民主導農業產業”的核心經驗,由政府支持的強勢農協壟斷運作,嚴格農產品市場的統一管控,讓農民借此主導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經營,真正做到農民收入最大化;三是通過農協對農民進行廣泛生產性服務,特別是幫助農民根據自身條件進行工商業從業的“多角兼業”,使其在收入逐步提高的同時穩步而大量地脫農入工,從事農業服務、農產品加工,直至脫鄉入城。
中國農業在這20年深陷三大困谷無出路:一是從1980年代中后期賣糧難開始,全國農民深陷農業周期帶來的價格周期,農民的利益飄搖不定;二是1990年代末大批農村強壯勞動力進城打工,用農民工微薄的收入補貼農村,留守老人耕種乏力,土地開始隨意半荒或低價轉租;三是政府補貼無效運作,腐敗與尋租開始蔓延。
為此,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首先要向改革要紅利,以重組改造農村供銷合作總社為核心環節,設立各類品種的專項合作社,建立嚴格統一管理的農產品流通市場,不僅保價格調周期,而且促流通控產能,同時,推動農民規范有序地進入農業服務與農產品加工。
為了保障這場改革的順利進行,國家的農業補貼要轉化于兩個重點領域:一是各級別和各品類合作社的費用開支,二是城市失業人員、福利人群和退休工人的食物券補貼。
二、中國的農田水利建設投資為什么可以民營官助
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是現代農業設施的投入與土地規模的擴大,并在農業產業有利可圖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技術軟服務的功效。
但是,我國農村承包制長期分割分散土地資源,農田水利設施30年欠賬,促使農業只能靠劣質化肥增產,土地與食品質量雙重下降。
30年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缺失,導致我國30年失修的水利和惡劣的農業生態,已經構成中國農民收入迅速倍增的最大阻礙。這一根本矛盾不解決,就無法給農村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中國所必須完成的彌合二元割裂矛盾的城鄉統籌大業,也就難有成效。
因此,我們在向農村改革要到紅利之后,就應當從水利投資入手,從9億畝有灌溉條件的農田起步,搞4億畝滴灌大項目、4億畝噴灌大項目,再向8億畝無灌溉條件的土地進軍,先上水泥渠修建大項目,形成農田水利建設的萬億投資工程。
根據2013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全國耕地20.3億畝,其中有灌溉設施的9.2億畝,占比45.1%,無灌溉設施的11.1億畝,占比54.9%。一半多的耕地靠天吃飯。近40%的水庫病險問題嚴重,近40%的灌溉設施已經損壞,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災害。
中國農田水利建設投資只有成本投入一端,而沒有收益獲利的另一端,完全靠財政投入,不僅有政府財力不足的問題,而且會滋生腐敗流失全民資產。因此,我們主張引入農業水資源“水權交易機制”,用民營官助的市場化方式運籌萬億水利建設投資工程。
據調查,每年中國用水的65%-70%是農業用水,而農業用水中80%以上是灌溉用水。在中國,生產1公斤糧食耗水量高達800公斤。這足以表明灌溉用水的浪費程度,也足以表明可節水的巨大空間。
中國是一個高度缺水的國家,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4(扣除那些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后,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不到1/10)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今后的經濟崛起過程中,水資源的問題將會是發展的極大瓶頸。因此,水資源無疑是中國經濟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推進耗水最大領域即農業灌溉領域中的節水工程基礎建設,無疑是最重要的國家基礎戰略之一。
今年6月,水利部官員已經公布了中國用水權交易即將在國內鋪開的消息,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權交易已經拉開了序幕。我們認為,水權交易機制應當在用量最大也浪費最大的農業用水領域率先推開,包括水資源產權體系、水資源分類定價體系、用水指標體系、水權交易體系、農田水利投資建設體系、節水設施開發運用及經營體系等等,配之以相適應的農村組織化體系重建,重點在于讓投資者有市場回報。
在此基礎上,設立民營官助的基金性公司,在國家支持下取得農業水權的運籌權,啟動萬億農業投資計劃,收一箭多雕之功。
首先這是水資源短缺所迫,且晚做不如早做;其次這也是土地污染嚴重所迫,灌溉方式的改變有利于緩解土壤板結;其三這還是產能過剩形勢所迫,噴灌設備需用鋼鐵,水泥渠需用水泥;其四這更是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需要;其五這將是提高農民收入與提高我國農業全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
三、農村的土地權益市場流轉為什么必須三步推進
三、農村的土地權益市場流轉為什么必須三步推進
人們現在談論農村問題,總是把土地流轉與明確產權擺在首位,而且把農民并村上樓、賣宅基地指標當作頭等大事,其實這是本末倒置。因為,只有盈利的農業才有土地合并的動力,只有致富離土的農民才會轉入城鎮生活,或進入城市發展。反之,虧損種地沒有農地兼并的動力,而貧困的農民不僅不愿并村上樓,而且因上樓生活而更加貧困。為此,農村的土地是否能夠流轉,農民的生活是否上樓進城,取決于農民的離土速度與離土方式。在我們看來,這一過程要分三步推進。
1、借助水利建設與土地連片的工程,可以試行糧食產量份額制,每戶農民按面積記錄份額,地頭田壟道路平整的份額歸投資者,連片土地委托專業戶統一耕種,推動農民離耕不離土。
2、伴隨種地利潤的不斷攀高,強化土地流轉的動力,靠農地價格巨幅提升推動農田流轉,并在大農場兼并中造就大批富有的離土農民。
3、完全離土的農民,才有進一步轉讓宅基地的要求。這時,我們應該規范立法,用市場化的方式實現離耕離土農民的并村上樓,用法制化的方式進行復耕土地指標的轉性拍賣。
綜上所述,土地流轉與明確產權不是解決農業問題的前提,農民并村上樓出賣宅基地指標也不是農民致富的頭等大事,只要全面推進農村體制改革,并在農業利潤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進行農田水利的投資,盈利的農業才有土地合并的動力,致富離土的農民才會按三個步驟流轉土地,并在離耕與離土過程中轉入城鎮生活,直至進入城市發展。
四、農業的上述三層次變局為什么會牽動經濟全局
第一,牽住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水權交易這個牛鼻環,帶動整個農產品經營的格局改變;一旦農民的平均收入由此而超過城市,就會產生巨大的消費基數,包括日用消費和農產品的生產資料消費,才有可能積累足夠的過剩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轉移成本”,而產生消費型的轉移。富裕的農民子弟會進城買車,租房,甚至于買房生活。這是中國內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這就是“消滅農民工”最有效的方式。而我們現在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用強行漲工資等方法來推動內需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倍增,都是不切實際的。
第二,制造業各個領域中的產能過剩,已成中國經濟的最大發展瓶頸。從更寬更廣的角度評價,它是不是真的過剩?——一旦農田水利建設全方位投資推動農業產生巨大的增長動力,同樣會大量消化拉動城市過剩的水泥鋼材等產能比例,更重要的是,富裕的農村會形成大量農產品加工、農業服務、農業的機械化等,也都會產生對應各種產能的巨大需求,拉動城市工業產品的下鄉和過剩產能的消化。
第三,這一輪大規模的農田改造-水利建設-節水工程一旦開啟并全方位發展,將是中國小城鎮發展的巨大機會。因為市場的大量環節和大量經營都必將下沉到農業前端,使小城鎮的市場功能和產業功能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和發揮余地。中國小城鎮憑借這樣的基礎建設和產業發育,其前所未有的市場化培育與發展,值得期待。
第二,制造業各個領域中的產能過剩,已成中國經濟的最大發展瓶頸。從更寬更廣的角度評價,它是不是真的過剩?——一旦農田水利建設全方位投資推動農業產生巨大的增長動力,同樣會大量消化拉動城市過剩的水泥鋼材等產能比例,更重要的是,富裕的農村會形成大量農產品加工、農業服務、農業的機械化等,也都會產生對應各種產能的巨大需求,拉動城市工業產品的下鄉和過剩產能的消化。
第三,這一輪大規模的農田改造-水利建設-節水工程一旦開啟并全方位發展,將是中國小城鎮發展的巨大機會。因為市場的大量環節和大量經營都必將下沉到農業前端,使小城鎮的市場功能和產業功能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和發揮余地。中國小城鎮憑借這樣的基礎建設和產業發育,其前所未有的市場化培育與發展,值得期待。
農民進城的過程大概會有三個步驟:首先是離耕離土的農民進入小城鎮,發展各種農業服務業、農業的深加工等等;基本消滅農民工之后,大都市房地產價格飆升,將會推動大量制造業和傳統產業向中小城市轉移,并同時推動農村過剩勞力從兩個方向向新興城市聚集:一是農民就地轉移,進入城市和工業生產;另一方面是已經流入大都市的農民工回流,形成全新的制造聚集地。而富裕的農民會導致下一代農民子弟80后或者90后等不愿回流,在大都市中轉入教育消費,在教育過程中堅持打工,同時透明化地提升城市GDP中服務產業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