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安徽省亳州市近30萬市民每天產生的5萬噸多生活污水中,僅有約1.5萬噸進入污水處理廠凈化處理,絕大部分便直接排入河流。與此同時,由于管網建設嚴重滯后,亳州市設計日處理能力為8萬噸的現代化污水處理廠卻常年處于“饑渴”狀態中,運行成本高企,年運營經費缺口達300多萬元。
5月13日下午,江淮環保世紀行執法檢查組在亳州市污水處理廠看到,該廠的設備僅有一半在運行,另有4萬噸處理能力的設備常年處于閑置狀態。據測算,該廠每天的污水處理量達到6萬噸時,運行經費就基本可以平衡。而現在的情況是無水處理,運營費用嚴重入不敷出。
污水處理廠為什么“吃不飽”?主要是污水管網建設滯后,很多污水無法收集,只能直接排入河流。不僅如此,亳州市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自來水管網至今未覆蓋所有城區,全市仍有139眼自備水井。近30萬城區人口每天的用水需求約為5.5萬噸,這其中,公共自來水供應僅為2.6萬噸。直接導致污水處理費征收率很低,去年僅為310萬元。
目前,通過世行貸款,該市城市污水管網主網雖然已基本建成,但由于地方配套資金缺口,支網仍然建設緩慢,導致大量生活污水無法收集到污水廠處理。
對此,亳州市政府表示,將加大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10年使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70%。同時,在自來水管網覆蓋的地區,逐步關閉自備水源,強化城市污水處理費的征收。